特企/海洋國家的區域定位 基隆港面臨轉型壓力

▲海洋國家的基隆港,港市合一面臨轉型壓力(圖/資料照片)
▲海洋國家的基隆港,港市合一面臨轉型壓力(圖/資料照片)

本報訊

台灣作為一個海洋國家,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都深受國際情勢的影響,對兩岸與國際有長年觀察的學者張宇韶博士表示,全球形勢對台灣形塑對外發展對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幾年,國際環境丕變,無論是新冠肺炎對人類健康福祉的衝擊,或是大國競逐導致國際秩序呈現不穩定,台灣都無法自絕於外,可以說是深受影響;然而,台灣面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不能忽略自身與來俱來的有利條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前,台灣鏈結國際的渠道深受疫情的影響,人流進出受制出入進管制而大幅萎縮,這影響不但是國家層次,同時也關係到各地方的發展,換言之,進入「後疫情」階段,如何重新錨定經濟發展模式相當重要。以基隆為例,港市合一的概念如何從意象走入具體發展模式,就必須思考基隆在國家及區域發展中的定位,其中,基隆港乘載多元的功能與角色又該如何轉型與結合?

基隆港是台灣主要的國際商港之一,不但肩負貨運的角色,還有客運、軍事、漁業及物流等功能,堪稱是北台灣重要海運樞紐,不過,近20年來,面對國內外的港口競爭,由於高山圍繞著海港使得港區規模達極限難以擴建,原本地形原本具易守難攻的特性,卻成為基隆港發展的一大罩門,巨型貨櫃輪無法駛入而轉停泊其他港口,基隆港從全球港口群中的前段班一落千丈。

發揮地方政治經濟優勢 跳脫傳統港口思維

基隆港的興衰影響了相依為命的基隆市,以及市民的生計和城市的發展。基隆市鄭文婷議員認為近年來,為了能提升基隆港的競爭力,在他的關注及市政府的努力下,開始進行港口發展的創新轉型,融入觀光產業並開放港區觀光,不但吸引國際航運業者入駐,也帶動了郵輪旅遊的生機;只是,疫情的肆虐導致出國及外國觀光客受限,對原本淺碟型的基隆觀光業帶來波動,或許推動國內旅遊可以一解燃眉之急,但建構更長遠的發展藍圖已刻不容緩。

以地緣經濟的視角來看,基隆港面對中國東部沿岸港口的競爭,以台灣經濟發展的規模來看,恐怕不是去競逐港口的吞吐量,而是提高倉儲及物流轉運的能量,簡單來說,以台灣坐落在東亞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不但是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交集中心,更是太平洋進入亞洲的中繼站,基隆鄰近於台北都會區,又有比台北港更便捷快速的交通網絡,基隆港應當跳脫傳統港口發展的思維,以及尋求更明確且合身的定位。

台灣攸關各國利益 基隆港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來,兩岸關係已有質量上的改變,台灣自主意識的提升,兩岸經貿依賴的情形不若以往;與此同時,中國卻頻繁對台採取軍機軍艦的武嚇行動,因此,台灣必須強化周邊國家認同「台灣安全是攸關各國的國家利益」,讓經濟合作發揮對中國的地緣嚇阻力,因此提高基隆市的國際鏈結能力相當重要。猶如英國《經濟學人》在近期的評論中指出「中國能收復台灣代表著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終結」,那麼台灣更應當重視基隆港對國家安全的角色與功能。

持平而論,從亞太區域形勢來看,台灣有著地緣經濟的價值,不但是國際市場不可或缺的獨立經濟體,更是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這從近期各國對台灣半導體晶片的依賴,便可看出台灣的重要性。從地方發展來看,台灣四面環海,每個地方都有著鏈結國際的機會,如果說台灣的存在關係著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甚至是「印太戰略」重要拼圖之一,而基隆港是離首都台北市最近的國際港口,提升對接國際的影響力十分重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