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接與核四具互補性 中研院學者:勿忘淨零碳排

▲公投即將在本周末登場,其中第17、20案分別為重啟核四與三接遷移,兩者皆牽涉台灣未來的能源規劃與相關分配。(圖/翻攝珍愛桃園藻礁臉書)
▲公投即將在本周末登場,其中第17、20案分別為重啟核四與三接遷移,兩者皆牽涉台灣未來的能源規劃與相關分配。(圖/翻攝珍愛桃園藻礁臉書)

記者黃仁杰/台北報導

1218公投即將在本周末登場,其中第17、20案分別為重啟核四與三接遷移,兩者皆牽涉台灣未來的能源規劃與相關分配,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表示,所有的能源都有其風險存在,不過藻礁為全台僅有,具不可替代性,加上考量2050年的淨零碳排放目標,不應將核電完全排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蕭代基表示,大潭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三接)與藻礁的利弊比較顯而易見,藻礁破壞了之後就沒有了,也就是學術上所稱的「不可替代性」,而三接不管是現況或外移,都一定會影響藻礁,「重點不是有沒有碰到,只要建在那邊海流就不一樣,漂沙潛量、方向不同,生態就會改變。」

而生態系的維持環環相扣,生物、無生物和環境的關係缺一不可,蕭代基強調,任何一個小小的生物都有他的重要性,如果少了一個,可能一連串很多的生物就都會受影響,甚至消失,如果為了經濟發展要犧牲某一個天然資源,我們就要去找一個最不重要的,但藻礁是全台唯一。

三接主要是為了供應大潭燃氣發電機組,我國要在2025年完成再生能源發電比增至20%、燃氣增至50%、燃煤降低至30%的目標,不過蕭代基提醒,到2050年則需達到淨零碳排,高碳排的所有火力發電設施可能需降至0,「如果沒有核電,那就要靠再生能源!」

蕭代基指出,台灣的再生能源主要依賴風力發電,潛力超過20%,「但還是有它的風險存在,台灣本島都曾經發生路上的風力發電機被吹倒的事件,更何況是海上的風更大。」核電不應是未來被排除的選項之一。

而以世界各國持續研究新型的核電來看,這是未來會持續發展的能源,蕭代基說明,新型的核能發電廠規模更小,產生的核廢料更少,且核四目前為封存狀態,也就是可以再重新啟動,雖然需要不少人力資源和安全相關檢查,但會遠小於任何一種電廠的興建成本,且現有的核電廠也預留的裝設新機組的空間,核電不應被視為禁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