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在地女神 天水夫人傳奇

當地人還是習慣稱呼祂「天水嬸」。(圖/WIKI圖庫,Outlookxp攝)
當地人還是習慣稱呼祂「天水嬸」。(圖/WIKI圖庫,Outlookxp攝)

黃彥昇

在南投縣埔里鎮有一間「義女廟」,祭祀的是台灣唯一的「天水夫人」,那為什麼「天水夫人」會被埔里人視為神明進而立廟祭祀呢?原來背後有著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埔里義女廟主祀「天水夫人」。(圖/WIKI圖庫,Outlookxp攝)
埔里義女廟主祀「天水夫人」。(圖/WIKI圖庫,Outlookxp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埔里地方流傳的傳說,「天水夫人」本名何翠巒,是清朝時期的人物,出身於埔里當地平埔族部落,嫁給一位漢人男性杜天水為妻,因而當地人稱祂為「天水嬸」,這也是祂之後的聖號「天水夫人」的由來。

當地人還是習慣稱呼祂「天水嬸」。(圖/WIKI圖庫,Outlookxp攝)
當地人還是習慣稱呼祂「天水嬸」。(圖/WIKI圖庫,Outlookxp攝)


「天水嬸」與丈夫經營一間商社,專營從鹿港到埔里之間的漢人與原住民部落的交易,因為出身原住民部落,因而成為雙方溝通的橋樑。當時漢人與平埔族人時常因語言、生活習慣等因素發生衝突,都由「天水嬸」出面調解,再加上祂本身和藹好義,因而受到不少原住民部落的信任。

乾隆三十年的某日,「天水嬸」一如往常的與祂的商隊運送物資進入埔里,在從埔里要返回鹿港的時候得知有另一條路線更加省時,一行人便決定改走這條新路線。未料「天水嬸」一行人剛走出埔里,便被另一個從未接觸過的原住民部落包圍,原因是該部落認為「天水嬸」一行人是來搶奪地盤。

「天水嬸」當下極力調解雙方的誤會,同時向該部落提出了通商的邀請,但由於當時漢人與原住民部落間並非完全互相信任,該部落害怕讓商隊離開後會有後續傷害,因而提出需留下一名人質,並約定下個月月圓之時,商隊必須帶著貨物回到此地。而重義氣的「天水嬸」自願擔任人質留在該部落。可惜的是,到了下一次的月圓之時,「天水嬸」的商隊因為對路線的不熟悉晚了兩天到達,抵達之時,「天水嬸」已經犧牲。

商隊抵達後,該部落方知「天水嬸」並無食言,全族皆懊悔不已,漢番二族都為這件事感到極度悲痛,而「天水嬸」的壯烈犧牲也成為該部落的區域與漢人通商通婚的契機,從此雙方和平共處,避免再一次有相同事件發生。

1914年,埔里地方仕紳提議興建祭祀「天水嬸」的廟,並視「天水嬸」為埔里開拓之祖,且替「天水嬸」奉上一個聖號「天水夫人」,感念祂當年為了雙方做出的犧牲。即使百年過去了,現在敬拜祂的信眾們都還是習慣稱呼祂「天水嬸」,就如同稱呼家中的長輩。

「天水嬸」的廟或許不如其他大廟有斬妖除魔、收驚除煞的功能,但埔里居民生活上的大小事都可以請「天水嬸」幫忙,例如家裡的農具不見了,或是埔里的子弟外出工作不順,諸如此類的大小事都會有信徒來請「天水嬸」幫忙,也因為「天水嬸」的靈驗,廟中時常有回來還願的信眾,感謝這位大長輩的呵護與照顧。

「天水嬸」的聖誕日是農曆的七月二十日,因為鄰近中元節,所以大多數的時間裡,「天水嬸」的聖誕是與中元普渡一起舉行的。「天水嬸」的聖誕日已經快到了,住在埔里的朋友或是有安排到埔里出遊的人,不訪趁這段時間,去參拜這位為了漢族與原住民族雙方和平共處而做出重大犧牲的在地女神。

埔里義女廟
天水夫人
天水嬸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