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組織有夠大/「幽冥教主」地藏菩薩

地藏王菩薩與地府十王。(圖/記者黃彥昇攝)
地藏王菩薩與地府十王。(圖/記者黃彥昇攝)

黃彥昇

道教的地獄有「東嶽大帝」與「酆都大帝」為最高領導人,「太乙救苦天尊」負責拔度地獄亡魂,再分身出「十方救苦天尊」下降地府成為「地府十王」掌管各殿。東方地獄的領導高層差不多就是如此。那麼「幽冥教主」地藏菩薩是如何進入民間信仰之中的呢?
地藏王菩薩與地府十王。(圖/記者黃彥昇攝)
地藏王菩薩與地府十王。(圖/記者黃彥昇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藏菩薩」從聖號中就可以了解祂來自於佛教,而且祂的名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沒聽過的人恐怕不多。「地藏菩薩」的出身背景有多種說法,但在各種佛教經典中,「地藏菩薩」都與地獄脫不了關係,《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中記載,「地藏菩薩」專度地獄道眾生。同時,祂也是佛祖指定在下一尊佛「彌勒佛」出世前的「無佛時代」的「職務代理人」。(可參閱保庇NOW文章〈成佛可以說出來嗎?〉)

佛教在東傳至漢文化圈之後,與漢文化本土自創的道教有所衝擊,甚至引發了長時間的「道佛戰爭」,其資料豐富與精彩程度可以寫一本專書,所以先按下不表。但在民間信仰中,佛道二教的理念互相融合、滲透,我想不會有人反對這個現象。

一個外來宗教想要進入新的區域發展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將自身的理念與原本就存在的信仰相結合是最快也最不容易受到反抗的方法,位於台南的鹽水天主堂就是最好的例子。佛教在東傳的時候也使用了相同的方法,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就在此時被選上了。

蕭登福專書《道教地獄救主:太乙救苦天尊》中引用《太一救苦護身妙經》的說法,提出「太乙救苦天尊」有「在天界居於東方長樂淨土、在地獄薦拔亡魂、在人間則尋聲救苦」三種神格。而很剛好的與佛教「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地獄薦拔則是「地藏菩薩」的職責;在人間的尋聲救苦,則歸於「觀世音菩薩」。

簡單來說,「太乙救苦天尊」的三種神格與職責在佛教中有三位佛菩薩相對應。再者,《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記載祂的形象是:「足躡蓮花,圓光照耀,手執柳枝淨水,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九頭獅子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騎。

蕭登福教授進一步指出,「觀世音菩薩」手執柳枝、「地藏菩薩」的坐騎為金毛獅子,這兩種形象應該也是從「太乙救苦天尊」那邊借過來的。

10世紀敦煌《地藏十王圖》,收藏於巴黎集美博物館。(圖/WIKI圖庫,公有領域)
10世紀敦煌《地藏十王圖》,收藏於巴黎集美博物館。(圖/WIKI圖庫,公有領域)


既然雙方都有各自負責超拔地獄亡魂的負責人,那麼借用一下高階幹部也是很合理也很合邏輯的現象。唐朝末年在成都大聖慈寺的《預修十王經》和《地藏十王經》,「地藏菩薩」與「地府十王」名號並列的情況,甚至將「地府十王」視為佛教諸位佛菩薩的化身,例如「秦廣大王」為「不動明王」化身、「宋帝王」為「文殊菩薩」化身。由此可見,佛教東傳時確實與道教有著頻率極高的互動。

「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羽林監齋普渡真君」圖。(圖/每日頭條)
「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羽林監齋普渡真君」圖。(圖/每日頭條)


有趣的是,在普度會場坐鎮的「大士爺」,在民間信仰中常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所以面容恐怖的「大士爺」在頭頂都會有一小尊「觀世音菩薩」。而根據保庇NOW挖掘出的資料,發現其實有部分的信徒認為「大士爺」乃「太乙救苦天尊」化身,聖號為「面燃羽林監齋普渡真君」,所以也可以找到頭頂形象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大士爺」。

如同保庇NOW一直以來強調的,台灣的民間信仰是個極具包容性的信仰圈,所以那些「道佛戰爭」在台灣可以說是不存在的,雙方已經和平相處多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道教寺廟祭祀佛教菩薩也不是什麼奇怪的是,所以「地藏菩薩」搭配「地府十王」的組合也不必太過驚訝,因為這是十分正常,同時也代表民間信仰包容性的最佳證明。(編輯:黃彥昇)

地府十王
地藏菩薩
太乙救苦天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