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全面禁香 是否走向博物館化?

黃彥昇

歷史超過兩百八十年的古廟萬華龍山寺宣布,從3月13日開始全面停止供應香客免費香枝,信眾也不得自備線香,簡單來說就是全面禁香,廟方的說法是基於環境保護,但斷然禁香是否會對傳統信仰造成衝擊,甚至走向博物館化?
艋舺龍山寺。(圖/記者連宜方攝)
艋舺龍山寺。(圖/記者連宜方攝)
龍山寺早在2017年就開始減香,將廟內的香爐減少,且每爐以一柱香為限,這次的改動反對的聲音並不多,因為在廟中尚能點香,只是香爐減少,信眾還是能藉由線香與神明溝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民間信仰以線香與神明溝通。(圖/記者黃彥昇攝)
台灣民間信仰以線香與神明溝通。(圖/記者黃彥昇攝)
這裡就要提到香火對於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性,保庇NOW在以往的文章中曾提到,在人類的文明發展中大多存在著對火的尊敬,因為火的高溫,能焚毀物品的特質,讓火被賦予的神聖的地位,所以大多數的信仰都有火的蹤跡。在台灣的傳統信仰中,用火點燃線香、用火燒化疏文,都是與神明溝通的方式;分靈廟也會到祖廟刈香來保持自家神明的靈力;燒化後的香灰在古早也被視為爐丹,先民相信能以之治病。

簡而言之,台灣的民間信仰中,有一套以香火為主的運作系統,廟中的許多大事都必須在這一系統下運作,不燒香則無法與神明溝通,每個人手中的香就是與神明溝通的媒介,而神明以擲筊與籤詩回覆信眾答案。也因為香的重要性,並非「心香」就能取代,心誠則靈這句話用在此處也不是那麼適當。

第一間宣布全面禁香的廟宇是台北行天宮,連香爐都直接移走,但有去過行天宮的人一定會發現,在其內殿還是會有人供香,進行收驚科儀時廟方人員也是持香,由此可見香仍有不可取代性,行天宮的做法比較像是撤去大家都能打的0800免付費專線,改為只有少數人能打的專線。

龍山寺在全面禁香後會採取何種模式,是會參照行天宮仍舊在內殿供香,或是一支香不准點,其實都不可免的會對信仰圈有所衝擊,因為傳統觀念中一間廟的香火越盛就代表神明越靈驗;如果不靈驗或無神,不用任何政策自然就完成了減香。此次龍山寺宣布全面禁香,無疑是在衝撞這個以香火為架構且流傳已久的信仰體制,對廟宇是好是壞其實仍有待觀察。

廟中不能燒香,沒有了香火也少了溫度,且廟方並無考慮提升香的品質這個方案,至於安全問題那是本來就應該要注意的。現在已有不少看法認為,此次龍山寺封爐禁香,最終是走向博物館的路線,會與信仰逐漸脫鉤。如何面對來自贊成與反對兩方的意見,以及保有龍山寺信仰重鎮的地位,仍是廟方須深思熟慮並立即著手進行的課題。(編輯:黃彥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