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月有保庇/七夕要拜七娘媽 做十六歲宣示成年

黃彥昇

明(25)日是農曆七月七日,是被稱為七夕的浪漫日子,同時也是台灣民間信仰中幼童守護神七娘媽的聖誕,自古相傳在小朋友滿十六歲之前都由七娘媽保護,所以有未滿十六歲的小朋友的家庭,在七夕這天都可以參拜七娘媽以祈求護佑。
開隆宮七娘媽。(圖/ WIKI圖庫,麻石君攝)
開隆宮七娘媽。(圖/ WIKI圖庫,麻石君攝)
七娘媽也稱七星娘娘,關於祂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七」代表排行第七,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也就是織女,因為與牛郎相戀而疏於工作,因而被拆散,每年只能在七夕這一天見面。

二、七娘媽有七位,是織女以及祂的六位姊姊。

古早時期的台灣因為醫療衛生不如現在發達,幼兒出生後不久就夭折是常有的事,因此在新生兒滿周歲後常會到廟中請七娘媽收為契子。當然要進行這項科儀要先擲筊獲得七娘媽同意,有些地方還會慎重其事的撰寫疏文上呈天庭,再將古錢、銀牌、鎖牌等物串上紅線,掛在幼兒的脖子上,稱為「掛絭」,此刻起小朋友正式成為七娘媽的契子,在十六歲之前都由七娘媽看顧。

小朋友平安成長到十六歲,父母就要到廟中向七娘媽還願。在古老的觀念中,十六歲代表一個人成年,小朋友十六歲那一年的七夕,一家大小需帶著麵線、粽子到廟中感謝七娘媽的守護,同時將脖子上的古錢紅線取下,代表這個人已經成年,這個科儀稱為「做十六歲」。

舊時代的七夕這一天的傍晚,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準備一張桌子,放上湯圓、茉莉花、胭脂、水粉、雞酒、油飯、牲禮、圓鏡等物祭拜七娘媽,還需要準備一座紙紮的「七娘媽亭」,並將小朋友脖子上的古錢、銀牌換上新的紅線。七夕不只是情侶、夫妻放閃的日子,也暗藏著先人對於小朋友平安長大成人的苦心。(編輯:黃彥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