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走偏!「揖墓粿」變要錢 憐憫美意成為投機取巧之道

習俗走偏!「揖墓粿」變要錢  掃墓得要記得換零錢(圖/shutterstock)
習俗走偏!「揖墓粿」變要錢 掃墓得要記得換零錢(圖/shutterstock)

鍾怡婷

家中有祖先採土葬方式的民眾,不論是否清明節只要到墓園探視親人,一定都知道在掃墓當中經常會有人靠過來說「吉祥話」,而掃墓的家庭就必須意思意思給對方一些錢,此習俗是以好意為出發的「揖墓粿」,現今卻變成強制性的要錢手段。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清明節時孩童到墓地領取乞墓粿。(圖/陳振芳(1950-1960)。[揖墓粿]。《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清明節時孩童到墓地領取乞墓粿。(圖/陳振芳(1950-1960)。[揖墓粿]。《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過去台灣社會以農為重,許多貧苦人家的孩童會靠著牧牛賺取生活費用,而牧牛的孩童們常將牛隻帶至郊外的墓地放牛吃草,也因此墓主在掃墓完成後,會將掃墓完的祭品、草仔粿分給經過的牧童們,一方面是為了幫助貧困的孩童有糧食吃,一部分也是透過「賄賂」這些牧童,請他們管好自己牛隻,不讓牛隻破壞自家的墓地。

習俗走偏!「揖墓粿」變要錢 掃墓得要記得換零錢(圖/shutterstock)
習俗走偏!「揖墓粿」變要錢 掃墓得要記得換零錢(圖/shutterstock)
但到了現今台灣都市化,牧牛文化已經漸漸消失,「揖墓粿」則從憐憫孩童變調成為要錢手段,墓地鄰近的居民,不論長幼老少不論節日,只要看到有墓主來掃墓,就會源源不絕的上前,用超快速的台語說著類似「要墓錢,讓你年年賺大錢」的吉祥話,接著就理所當然地跟墓主伸手要錢,甚至有些語氣不會太過於和善,因為墓主也不能不給,否則會害怕有心人故意破壞自家墓地。

在過去「揖墓粿」大多是以牧童或是年幼孩童為主,但到了現今已經沒有人要祭品,都是要50、100的零錢,因此也成為成年人投機取巧之道。(編輯:鍾怡婷)

掃墓
揖墓粿
要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