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常犯的,就是自己最恨的那種錯

 ▲如果註定要向一個人學習犯錯,那麼我希望自己也能學習去付出,學著給出自己最珍惜的那種愛。(圖/Shutterstock)
▲如果註定要向一個人學習犯錯,那麼我希望自己也能學習去付出,學著給出自己最珍惜的那種愛。(圖/Shutterstock)

姊妹淘

住家附近有一攤滷味,味道好、價錢公道,生意相當興隆。由一對母女經營,女兒約莫近三十歲,老闆娘媽媽則是總用鯊魚夾挽起長髮,秤斤切塊相當俐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闆娘對客人,不能說不客氣,但就是藏著一股距離,口氣是熱的,但肺腑是冷的;而她女兒,有點畏畏縮縮,加滷汁收錢找錢,動作中總透著一股緊張。

後來終於知道,她那股緊張的壓力源來自何方。

有一回客人多,女兒遞碗慢了兩秒,老闆娘隨即搶先將碗遞給客人,臉上掛笑,語氣軟綿綿卻夾槍帶棍,「動作這麼慢,不必了。」

女兒臉色一暗,不敢有任何辯駁,低頭忙著擦桌整理錢盒。

那一瞬間,我彷彿看見我與母親的倒影。

也許是一直以來生活有太多的壓抑,讓我輩上一代的很多女性,連正面說出情緒都不願意,明明能用生命的全部去愛去給予孩子,卻常常在一些小細節,淨用某種無喜無悲實則酸得侵肉蝕骨的語氣,淡淡指出你的錯處。

那指正,也不是讓你改;反而令人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只配得起這種冷言冷語。

年少時我曾無數次因此受傷,只感覺那冷言冷語背後是一種極銳利的輕視,我實在恨透了那種被視若無睹的酸水;如今年長,才意料到其實不是輕視,而是近似於恨鐵不成鋼的碩大失望,而她說不出她失望,一番心意便迂迴曲折成一縷凍傷人心的寒冰。

我以為自己看清楚這一切,便不再受此影響,偶爾也勸勸母親,可以試著換種表達方式,卻沒想到,我終有一天也犯下同樣錯誤。

婚姻生活不免齟齬,某日與先生在客廳冷戰,透過落地窗我看見倒影,那冷漠神色及口中正欲吐出之言,竟如此酷似當年的母親;而正被酸言酸語侵蝕卻忍耐著不發脾氣的先生,破落神情猶如童年的我。

我正在犯錯,還是自己最恨的那種。

後來,我觀察了身邊的一些朋友,發現他們也很常複製重要他人的行為模式,而他們最恨被如何對待,卻也常常不小心那樣對待別人。

那種複製,不只是在親子之間,有時也有前任留下的烙印。

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態呢?也許是一種習慣,也可能是,我們太怕受傷,遂在警覺時發動記憶中最深刻最痛徹心扉的攻擊,避免自己先敗下陣來。

如何根除,我沒有答案。明明都已經意識到了,偶爾仍克制不住自己的嘴,即使是如此痛恨那樣犯著這種錯誤的自己。

而我只能想,母親給我的,除了那一小部分她亦無法自制的攻擊之外,其實是更無邊廣袤的包容與愛。如果註定要向一個人學習犯錯,那麼我希望自己也能學習去付出,學著給出自己最珍惜的那種愛。

陳默安粉絲專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