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楊威利/俄烏衝突

▲2022年1月18日,俄羅斯裝甲車部隊在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2022年1月18日,俄羅斯裝甲車部隊在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文/楊威利

先說結論再論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赤裸裸的用大軍進逼,國際政治上少見。

※歐俄平原一馬平川,陸軍取勝。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新聞

先前被許多評論指出,俄烏邊境衝突是西方國家刻意炒作的說法已不攻自破,這些大軍集結已經超過邊境衝突樣態,甚至有侵略烏克蘭的可能性。

※赤裸裸的用大軍進逼,國際政治上少見。

先前已經有新聞報導指出,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集結56個營與9.2萬部隊,約有1200輛戰車與2900輛裝甲車,後續美國情報機構根據影像衛星照片,指出俄羅斯目前有100營兵力與17.5萬部隊的集結。9.2萬的兵力是可將烏克蘭納入打擊範圍內的俄軍,加總後續部隊約略17.5萬,未來會持續增多部隊也說不定。

首先要說明的是,在21世紀的地球,還有以遂行軍事戰爭來當作外交政策選項的國家實屬罕見,目前大約只剩下俄、中、印三國動輒在邊境陳軍;有些評論指出這些只是俄羅斯軍隊的例行性演訓,不必刻意炒作。問題是俄羅斯近年本身經濟狀況不佳,17萬名部隊不是個小數目,光是人數比重就很值得報導。其次是,調兵遣將要龐大的後勤支援,目前俄羅斯境內正屬寒冬,取暖用燃料、庫儲設備、運輸載具等其實很容易被影像衛星拍攝到。

這種調動大規模兵力威逼鄰國的作法,歐陸地區早有歐洲傳統武力條約(CFE)規範,除裁減俄歐地區的主戰兵器(戰車、裝甲車、戰機、直升機、火砲)外,也有調動部隊的相關規範,例如調動2萬人進行演習前需事先通知與會國,每國每一年可進行若干人次以上的演習也都有次數與規模上限,締約國也都設有查緝小組可以相互檢查。這項條約堪稱是核武之外傳統武器的裁減代表作。

可惜的是,因為北約東擴與俄羅斯其他屬地因素,俄羅斯於2007年片面,最終於2015年退出這項條約的協商機制。類似俄羅斯這種大規模部隊的軍事演習對烏克蘭的威脅,台灣人會感觸良深,畢竟每次中國舉行大規模兩棲演習或其他演訓時,台灣都會謹慎以對,更何況烏克蘭確實有兵力與武器上的弱勢,因而感觸會更深。

▲圖為俄羅斯與白俄羅斯進行聯合軍演。(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俄、烏衝突多以陸地戰場取勝,主戰車的多寡成為評論兩國軍力的基礎。圖為俄羅斯與白俄羅斯進行聯合軍演。(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歐俄平原一馬平川,陸軍取勝。

目前俄羅斯在三個方向進逼烏克蘭,一個是南邊的克里米亞半島,烏克蘭東部與白俄羅斯。烏克蘭防禦因境內有聶伯河流經,大部份粗分為烏東與烏西兩大部份而更難防禦。

克里米亞這一線會經過科赤(Kerch)、費爾多西亞(Feodosia)、諾沃奧澤爾涅(Novoozerne)一路攻上北方的赫爾松(Kherson),海路上則有可能直接攻取奧德薩(Odesa)。烏東部份以羅斯托夫(Rostov)為主,分別經由盧甘斯克(Luhansk)、頓內茲克(Donetsk)向西奪取第四大城丹伯貝佐斯基(Dinpro)以及紮波羅結(Zaporizhia),一部支援奪取卡爾可夫(Kharkiv),烏東地區南部部份則以進兵馬里烏皮爾(Mariupol)與梅利托波爾(Melitopol)為目標。

更北方以弗洛尼斯(Voronrzh)為主,並以博古恰爾(Boguchar)與瓦盧伊基(Valuyki)躍出奪取卡爾可夫並攻抵克勒曼楚(Kremenchuk);正北邊有可能與白俄羅斯合兵,經過戈梅利(Gomel)直取基輔(Kiev)。烏克蘭西南方也有麻煩,摩達維亞(Moldova)的涅斯特河沿岸(Teansnistria),這地方也有分離主義份子,地點還很靠近奧德薩,一旦有亂,烏克蘭重要進出港口不保。

上述路線為西方國家所推估的俄軍進軍路線,由於烏克蘭海空軍無法與俄羅斯匹敵,因此大規模的陸上兵力調動與路線推演似乎就成為目前軍事圈上的重要課題。許多認真研究俄烏軍事的外國智庫,還標誌出各處進軍路線的部隊番號,幾處重要的集結城鎮也都標示出已顯示兵力等。一般來說,每個營的兵力約略有800到900名部隊。

截自1月,俄羅斯己經集結100個營與17.5萬可供入侵的部隊,這本身就是一件大事情,加上俄羅斯人口較烏克蘭多,以龐大陸戰兵力碾過烏克蘭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俄羅斯經過車臣戰爭後,需分兵屯駐中亞,飛地加里寧格勒與遠東地區,能用於烏克蘭地區的大概也是這些兵力,若要打城鎮戰則恐陷車臣戰爭的陰霾,因此外界普遍認為,俄羅斯以大軍集結邊境,極有可能是換取與西方國家談判的籌碼,當然最好是能複製烏東模式,進一步蠶食更多土地。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烏克蘭防守上的麻煩在於蘇聯解體後,前蘇聯依舊以俄羅斯、白俄羅斯與烏克蘭當作主體,俄語是慣用語,外交傾向為烏東親俄、烏西親歐,不同政黨輪替時會黨同伐異,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烏克蘭人民的抉擇,一旦國家面臨危難,當然是上下齊心抗敵,況且先前已經有克里米亞與烏東兩處的失敗案例。

面對俄羅斯的進逼,烏克蘭是強化自己的動員兵力,許多影片也展示出後備部隊在現役部隊教導下,如何使用槍械等畫面;甚至有大媽級女士武裝化自己希望與俄軍一博;也有烏克蘭軍隊翻出骨董槍準備應戰的畫面;這些畫面一出現,許多評論又指出這些骨董槍械的功用,不過在守土有責的狀況下,能打擊敵人的都是武器,況且這種態度總比那些躲在螢幕後方,每天強調不懼敵的鍵盤戰士強得多。

由於兵火力都比不上俄羅斯,因此烏克蘭開始尋求外援,包含美製刺針防空飛彈、標槍反戰車飛彈都運抵烏克蘭,英國也提供NLAW反裝甲武器給烏克蘭,這些都能強化烏克蘭陸軍的防衛力量。美國也考慮萬一俄羅斯繼續屯兵,將考慮派兵進駐的想法。但大國外交事務相當詭譎不是我等能想像,例如北約成員國主要大國德國,只贈送5000頂頭盔給烏克蘭,這讓烏克蘭哭笑不得。

▲英國所使用的NLAW反裝甲武器輕便耐用、目前已運交烏克蘭。(圖/翻攝自英國國防部)
▲英國所使用的NLAW反裝甲武器輕便耐用、目前已運交烏克蘭。(圖/翻攝自英國國防部)
▲刺針飛彈為輕便式單兵攜帶用防空飛彈,曾於阿富汗戰爭中痛擊蘇聯空軍。(圖/翻攝自美國陸戰隊)
▲刺針飛彈為輕便式單兵攜帶用防空飛彈,曾於阿富汗戰爭中痛擊蘇聯空軍。(圖/翻攝自美國陸戰隊)
真要牽扯到歷史因素,那麼俄、德、烏的歷史會更錯綜複雜,蘇聯統治烏克蘭時的政策,或是二戰德軍進攻蘇聯與烏克蘭的關係,還是蘇聯解體後的俄烏衝突,在在都牽扯到民族、語言與宗教因素。但總的來說,面對強敵的進逼而奮起反抗,這是所有國家的應盡作為,至於如何處理種族或是宗教問題那就留待抗敵成功後、有許多冗長時間可以讓歷史家慢慢研究。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