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最大困境來自語言 東南亞語人才培育要再加把勁

▲嫁來台灣20年的越南新住民陳凰鳳致力於新住民教育事務。(圖/陳凰鳳提供)
▲嫁來台灣20年的越南新住民陳凰鳳致力於新住民教育事務。(圖/陳凰鳳提供)

記者李芷涵/綜合報導

隨著婚姻移民越來越普遍,在台新住民人口逐年增長,不過,新住民要融入台灣生活並不容易,尤其礙於語言隔閡,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四處碰壁。同為新住民的政大教授陳凰鳳從事語言教學多年,除了在政大任教外,她也主持多個新住民學習節目,近期更協助開南大學成立新住民移工專班,她向《四方報》分享自己從事教職的心聲,以及一路上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凰鳳表示,自己20年前剛搬到台灣的時候,就發現大部分新住民會遇到的問題源於語言能力,中文不通往往導致姐妹無法融入家庭,甚至在求職、就醫、日常生活上都遭遇困難。由於自己來台灣時已經具備中文能力,因此她決定到醫院門診當志工幫忙翻譯,過程中也接觸到很多新住民家庭,發現語言隔閡導致許多家庭不和睦的問題,讓新住民難以被家庭成員信賴,在鄰里社區也不被尊重。

為了改善這個現象,陳凰鳳覺得在醫院當志工的影響力太有限,東南亞語言課程也不普及,她決定利用語言優勢,在中山社區大學開班開課教新住民講中文,盡力針對每個學生因材施教,用輕鬆、生活化的互動來教學,讓學生不要有壓力,能快樂學習。「我覺得自己不像是老師,更像是好朋友,陪伴他們一起去探索台灣這個新國家、新文化及新生活」。

不過,這個過程也並非是一帆風順。陳凰鳳表示,當時社會對新住民有很多的不信任,包括外籍新娘逃跑等問題,導致社會對新住民普遍的負面刻板印象,「而我自己本身是越南新住民、用越南文來教學,常常有新住民的配偶或家人不放心媳婦來上課,也會跟著來旁聽」。

不過,很快的,他們就發現家中的新住民開始可以用中文溝通,越來越融入家庭生活,甚至走入職場,慢慢也就放下戒心,並回頭來感謝陳凰鳳的教導。「我也曾經遇過學生家人跟我說,其實他們家的媳婦在越南也受過高等教育,只是來台灣後因為中文不好、一直覺得抬不起頭;學習中文後,終於逐漸重拾以往的自信」。

陳凰鳳說,尊重與理解是雙向的,不只要讓新住民融入台灣,也要改變社會看待新住民的方式。為了讓台灣人也能更瞭解家中的新住民、拉近彼此的距離,她後來也開設了越南語班。「一開始其實很多先生來學越南語只是想偷聽老婆有沒有說他的壞話,因為他們常常看到老婆打電話回家鄉,說了一大串越南語,還邊講邊哭,想知道媳婦是不是有所不滿」。

隨著社會觀念逐漸開放,自己也努力與學生家庭建立信任感,慢慢看到有越來越多丈夫,開始學會欣賞另一半的文化背景,甚至希望未來小孩也能認識媽媽的文化,自己為此先來學習越南文。「從為了監聽妻子,到能發自內心的肯定、理解越南文化,這樣的轉變歷經很長時間的努力,儘管過程走得很辛苦,但這樣的結果是莫大的鼓舞」。

▲越南新住民教師陳凰鳳致力於新住民教育,榮獲第50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最佳主持人獎。(圖/陳凰鳳提供)
▲越南新住民教師陳凰鳳致力於新住民教育,榮獲第50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最佳主持人獎。(圖/陳凰鳳提供)
近年來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將新住民語言納入國小課綱,並投入資源培訓師資及通譯人員,同樣作為教師,陳凰鳳對這些政策努力予以肯定,「放眼亞洲各國,真的只有台灣對新住民這麼友善,願意推動母語教學實屬難得」。不過,她也指出,相關制度要有更完善的配套措施,才不會辜負政策的美意,千萬不要抱持著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既然有這個決心就要好好推動,就不可只做半套。

陳凰鳳指出,目前不論是通譯或是東南亞語言師資,都沒有專業化培訓,東南亞語師資培訓時數只有36小時,反觀華語師資培訓則要100多小時,專業性有差,也缺乏完整的配套規劃,導致這些教師感覺自己「不上不下」,雖然經過培訓,卻也不是專業的教師。此外,由於每個學校每週可能只開一、兩節母語課,就業機會有限,這些新住民教師目前多為業餘兼差,還必須在不同學校之間輪流跑,沒有辦法在一間學校穩定下來好好上課;有的教師想全心投入這個領域,但在鐘點費一節課只有幾百塊的情況下,必須每天勤跑各個學校教學,根本無法維繫生活,也讓教師們心灰意冷。

通譯培訓也面臨同樣問題,以移民署為例,111年度的培訓課程為6堂課、共計12小時,只要拿到結業證書就可列入人才庫。陳凰鳳表示,「一個專業的通譯人員,這樣的訓練時數顯然是不夠的,現在的培訓模式有點像在訓練志工」。此外,目前包括勞動部、移民署、地方機關都有在推通譯培訓,資源、經費太分散,應可透過中央統籌資源集中到一個部門來辦理各國通譯人員的培訓及招考,並建立集中的人才資源庫,「通譯員應該被當作是一個專業的職業來看待,比照外交官、移民官一樣辦理特考來選拔人才,不能只有培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