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AV圈24/缺錢缺人缺行銷!台灣規模追上日本還要時間

▲日本當紅女優三上悠亞。(圖/三上悠亞Twitter)
▲日本當紅女優三上悠亞。(圖/三上悠亞Twitter)

何哲欣/專題報導

台灣AV產業近年逐漸蓬勃發展,根據估算,每年流入台灣投入AV產業的資金可達數億元。不過相較於日本,台灣投入的資金仍嫌不足,更何況多數並非台灣本土的資金,都要靠中資挹注。《NOWnews今日新聞》專訪多位從業人員,多數都認為資金不足不只難吸引新演員投入拍攝,也會影響後製與行銷。台灣有可能追上A片大國日本嗎?有人認為很難,有人認為有機會,但結論都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完整系列報導請見:AV產業大揭密

Morgan是TWAV製片,TWAV去年底找來爭議網紅鄧佳華拍A片,成功製造話題,該部《華根初上》號稱台灣賣最好的A片,票房換算近4百萬。不過Morgan說,AV最重要的演員是女優,但不論台灣或日本,觀眾對女優總會看膩,很容易喜新厭舊,因此需要不斷有女優投入,「在台灣比較困難,大家普遍還是無法接受(當女優),AV是表演藝術。

Morgan說,與TWAV有合作經驗的女優約70人,但表演與工作能力達標的女優,只有約一半人數,男優的人數更少,表現好的男優也不是天天有,如果片商之間又削價競爭,難以吸引更多男優女優入行。

有台灣第一女優稱號的吳夢夢,入行5、6年,現在也兼任導演與製片。她估算台灣的女優人數較多,約有200人,不過她也認為,女優汰換速度很快,一名女優壽命大概2到3年,觀眾就會看膩。

知名的AV影評人、「PLAYNO.1玩樂達人」創始人一劍浣春秋說,台灣與日本的風氣還是不一樣,日本女生不排斥被拍,但台灣女生從小就被教育,性愛片外流會毀了清白,「你花30萬要找小模打砲,可能不會太難,但若要說服她打砲外加全程錄影、甚至還要拿去賣片,小模就會猶豫了,大家都擔心外流、擔心曝光,這是台灣女生很大的心理障礙。」

有趣的是,鄧佳華順利圓夢破處後,竟然激起一堆人想跟進,引發「鄧佳華現象」。Morgan透露,《華根初上》上架後,公司平均一天會收到五、六則簡訊詢問,說想要當男優,「都以為是來打免費的砲,但我覺得大家都把男優想得太簡單,我們會把有興趣的人帶去片場看,讓他們了解當男優很不好受,又只能拿一點錢,自己要想清楚。」

除了演員之外,投資金額不足,也會影響到後續的宣傳。網紅推手、也是《華根初上》的導演圤智雨,在拍攝前為了創造話題,宣稱找了有「暗黑楊丞琳」之稱的女優孟若羽與鄧佳華合作,不久後再說孟若羽因為家人、粉絲都反對,決定退出,改由另一女優苡若上陣。但事後圤智雨說,女優一開始就是苡若,會提到孟若羽只是為了宣傳。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搞出來,一開始本來就沒有孟若羽,就是苡若,但我要把新聞做大,要炒一個禮拜的新聞,身為行銷只能去創造新聞,用苡若當行銷第一位,爆點不大,我就跟製片說,我需要一個曝光的女優,等拍攝前幾天再說家人壓力,要換角,就可以了,這就是大家期望看到的!你去破壞預設立場 ,得到的才會最大,這一切都在我的計畫內。」

曾待過唱片圈的圤智雨,把發行唱片那套搬來,在拍攝《華根初上》前也舉辦發片記者會,找來男優女優與媒體互動,再不斷炒作話題,成功讓片子熱賣。

圤智雨說,他雖然是導演,但他不見得是業界最會拍片的導演,不過他卻能自帶宣傳效果,也有一堆宣傳的點子,所以有些片商會想找他執導,「我認為,台灣的AV片商,都缺乏行銷,整體支出20幾萬、30幾萬元,最後能小賺十幾萬元的很少,大部分都是虧的,但如果有好的行銷,(獲利)是有機會破百(萬元)的。」

其實早在《華根初上》之前,YouTuber米砂搭上韓劇熱潮,投入百萬成本製作《鮑魚遊戲》,在華語AV史上的獲利也名列前茅。圤智雨說,好的行銷可以成就一個現象,像《鮑魚遊戲》也是行銷做得大,才賣得好,孟若羽最後沒有參與《華根初上》,但知名度也更高了,「這對她(孟若羽)是加分的。」

「行銷是百分之百需要的,但片商不想多花預算,他們不懂行銷、不了解行銷,只能用傳統模式上架,再等待賣不賣,不賣了,就再努力。大部分片商不會有這個(行銷)能力,就算花錢請行銷公司,也不一定作得到,除了要跟媒體有一定的良好關係外,新聞敏銳度也要夠高,懂網友要什麼。」

吳夢夢也同意,台灣AV產業最需要的人才,就是行銷人員,「我們的目標是18歲到50歲的客群,但現在還是不足以讓夠多男性知道,台灣有在拍片,我有時候遇到計程車司機,他們也不知道台灣有在拍A片,所以也不知道怎麼購買。」

雖然台灣AV產業仍有明顯不足,但還是有人對台灣AV的前景充滿期待。Morgan說,台灣現在也是在走日本過去的路,「時間久了,我們還是會追上日本的製片水準,如果台灣的法規更明確,讓大家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確定紅線之後,我們就可以辦更多實體活動,有更多的宣傳,就讓這個產業,越來越有價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