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Fed將擴大升息幅度 經濟學者揭露3大關鍵因素 

▲面對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再次破表,Fed將在7月28日擴大升息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面對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再次破表,Fed將在7月28日擴大升息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記者鄭妤安/台北報導

美國聯準會(Fed)於6月15日決議一口氣升息3碼,是30年來首見,儘管美國經濟硬著陸的言論如雪片般飛來,但在面對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再次破表之際,Fed將在7月28日擴大升息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訪問時,預測美國將擴大升息幅度至4碼,原因有三:認知通膨緩解不易、就業市場強勁、升息成本有多國廠商幫忙分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2月底俄烏戰爭發生後,美國3月CPI立即突破8%,為了打下高速飆升的通膨率,美國Fed於3月啟動升息1碼,5月份又在調升2碼,照理說3至5月共3碼的調升結果會影響6月物價,然而,美國6月CPI年增率卻衝破9%,續刷逾40年來新高,數據顯示,美國通膨情形仍相當嚴峻,吳大任指出,從今年前兩次升息結果來看,美國開始認知到,小幅度升息無法成功將物價打下。

台灣6月CPI年增率達3.59%,飆近14年新高,行政院主計總處以及部分國內經濟學家認為,6月是國內此波通膨的最高峰,預估7月開始,指數會呈下降到態勢。此預測不免讓人好奇,美國通膨率的高峰是否也會停在6月,指數有望在第3季走緩呢?

吳大任首先分析台灣6月通膨率可能是高鋒的兩大原因,一是國際大宗原物料像是油價、糧食、類金屬價格顯著下跌,對物價上漲會有一定壓抑的作用;另一原因則是全球需求下降,透過家庭經濟的角度觀察,通膨越嚴重,支出增加幅度越大,不僅如此,升息之後,貸款成本增加,非必要的消費支出,一定會被列為優先排擠的名單裡,像是外食、旅遊頻率減少,延緩換手機、換車等,當需求下降,供給狀況不變,價格會慢慢下壓,因此台灣通膨將在7月下降的機率高。

「美國是否也能如此,真的很難說。」吳大任坦言,美國通膨要緩解不是這麼容易,與台灣不同之處在於,美國有工資上漲的問題,根據美國勞動部資料指出,美國有25%的私人企業,約有5400萬名打工族在COVID-19疫情期間獲得加薪,然而,物價也螺旋式上升,工資依舊追不上生活成本。

美國此波通膨窘境與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有些相似,分別在1973年和1979年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皆是因產油國石油出口受阻,造成供給短缺,使得國際原油市場價格一路上升,導致全球各國遭受通膨壓力。回顧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美國當時通膨最高來到15%,當年Fed啟動大幅度升息,讓美國的聯邦利率從1978年接近8%,一路上升至21%,才成功抑制住通膨,然而,卻也發生嚴重的經濟衰退。

吳大任說:「同樣是供給面出問題,1970年代的案例常被拿來做參考。」此波通膨為俄烏戰爭影響能源及糧食市場,以及中國封控影響全球供應鏈,「美國知道升習幅度不夠大,物價壓不下來。」所以他認為,接下來Fed非常有可能在7月份擴大升息幅度至4碼,儘管部分7月數據尚未公布,但Fed若在做利率決策之際,發現物價仍居高不下,「持續擴大升息幅度的可能性還是蠻高的。」

除此之外,吳大任也提到,與過去相比,美國現在的升息意願較高,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於美國就業市場數據仍然強勁,5月工資溫和上升,勞動力參與率也微升,因此較無後顧之憂;另一方面,此次升息有多個外國廠商在幫忙承擔代價,同時也可透過升息,讓國內進口依賴下降,「對美國來說,反而是正面的效益。」

吳大任解釋,與70、80年代相比,美國的經濟結構其實有很大的改變,1980年進口金額大約3千億美金左右,現在已高達3.4兆,所以在那個時候美國升息產生的消費排擠,影響到的主要是美國本土產業。

然而,美國現今對於進口依賴的程度越來越高,所以當美國家庭因升息產生的消費排擠時,如果主要是排擠到進口產品的話,衝擊到的會是外國廠商,「美國當然更有意願升息,一次把通膨解決,反正在幫他付出代價的不只是本土廠商,外國廠商也一起在分攤升息成本!」

針對美國擴大升息會如何對全球經濟造成負擔,吳大任說,會對以美國為主要出口的國家產生比較大的衝擊,「首當其衝一定是中國,台灣大概也跑不掉。」雖然台灣對美國出口僅佔總體出口的百分之十幾,但台灣有很多產品是出口至中國,組裝以後再賣到美國,「若是把這部分考慮進去的話,台灣對美國的出口依賴其實是很高的。」因此他認為,如果美國因升息產生消費排擠,勢必會影響台灣下半年的出口數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