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日前公布2021年國人死因統計,癌症仍蟬聯40年位居首位,除了被診斷罹癌的患者外,其家人也往往會感到壓力、焦慮、沮喪,甚至比本人更痛苦,當最終患者不敵病魔離世時,遺族該如何讓生活回到正軌,也成為目前新面臨的一項課題。
台灣每年有超過12萬名罹癌的新病患,相當於每260秒就會出現一位,癌症帶來漣漪效應,觸及身旁所有人,隨著病患頭髮漸漸脫落,身體狀況一日不如一日,都時時影響著家屬的身心靈,而在台灣傳統文化裡,大多會刻意避談死亡議題,將面對親人離開時的悲傷、衝擊,獨自放在內心中消化,不少人也因此罹患上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因此遺族照護成為一項急需發展的領域,不同於自殺、意外事件,癌症病程通常有可預期性,能在家屬面對天人永隔前,提早做好準備,但受限於體制問題,目前幾乎沒有專責於此的醫療人員,僅透過第一線護理師,給予遺族心靈上的支持,除了缺少實證的訓練外,也充滿不確定性。
透過臨床護理師的角度可以發現,要幫助家屬的最好時機,就是在病人臨終時的照護,藉著聆聽、陪伴、治療性溝通,讓遺族可以面對死亡的恐懼、醫療決策的掙扎,以及失落與悲傷調適等,將過往回憶重新賦予新意義,對此,醫界不少人呼籲重視「癌症遺族」的關懷,也盼望政府能投入更多資源,給予更多支持與力量。(編輯:陳苾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遺族照護成為一項急需發展的領域,不同於自殺、意外事件,癌症病程通常有可預期性,能在家屬面對天人永隔前,提早做好準備,但受限於體制問題,目前幾乎沒有專責於此的醫療人員,僅透過第一線護理師,給予遺族心靈上的支持,除了缺少實證的訓練外,也充滿不確定性。
透過臨床護理師的角度可以發現,要幫助家屬的最好時機,就是在病人臨終時的照護,藉著聆聽、陪伴、治療性溝通,讓遺族可以面對死亡的恐懼、醫療決策的掙扎,以及失落與悲傷調適等,將過往回憶重新賦予新意義,對此,醫界不少人呼籲重視「癌症遺族」的關懷,也盼望政府能投入更多資源,給予更多支持與力量。(編輯:陳苾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