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雲漢直腸癌離世!醫師曝罹病「2大主因」:開刀難度高

▲國內知名學者、中研院院士所朱雲漢昨(5)日晚間因直腸癌離世,享壽67歲。(圖/翻攝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網站)
▲國內知名學者、中研院院士所朱雲漢昨(5)日晚間因直腸癌離世,享壽67歲。(圖/翻攝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網站)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

國內知名政治學者、中研院院士人員朱雲漢昨(5)日晚間因「直腸癌」離世,享壽67歲,胞兄朱雲鵬今(6)日凌晨也同步在臉書證實此消息。而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已經是國內連續14年高居國內癌症罹患率之首,有「癌王」的稱號。台大醫院腫瘤內科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直腸是消化系統的尾端,直腸癌主要因「家族病史」和「後天致癌因子」導致,治療上和其他部位結腸癌相比,雖然多了「放射線治療」的優勢,但腫瘤較難完全切除乾淨,且患者開刀後,常要面臨「肛門功能喪失」的後果,導致病患常常逃避手術治療。提醒民眾在日常飲食上應避免攝取過多油脂、紅肉, 並需要多運動, 攝取高纖食物等,若有家族病史或潛在症狀,也應儘早做篩檢,才能有效避免腸癌纏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梁逸歆表示,大腸其實只是個俗稱,人體構造上屬結腸的一部分,結腸大致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與直腸等六大部分,而「直腸」的功能是儲藏糞便,不只是結腸的一部分,其後就接著肛門,也是消化道系統最後一段,而大腸直腸癌就發生在結腸或結腸後段靠近直腸的部位,是結直腸癌中發生率最高的常見癌症。

▲大腸癌年輕患者,都有過量攝取含糖飲料的現象。(示意圖/取自photo AC)
▲大腸癌已經是連續14年的「癌王」,日常飲食上應避免攝取過多油脂、紅肉,若有家族病史或淺在症狀,也應儘早做篩檢,才能有效避免腸癌纏身。(示意圖/取自photo AC)
梁逸歆說,釀成大腸直腸癌的主因大致分為先天和後天2種,先天就是「家族病史」,這類人因天生基因、條件受限,平時應定期做篩檢做早期預防;後天則大多是「飲食和生活習慣」,若平時吃過多高油脂、攝取過多紅肉,食物中纖維素欠缺, 或沒養成定期的運動習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機率就會提高。

不過梁逸歆也提及,以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和條件,想要完全避免上述變因其實很困難,因此「定期檢測和早期預防」就顯得格外重要,目前國健署提供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這些福利民眾應好好把握,且大腸直腸癌早期其實沒什麼徵兆,若不透過檢驗,等到排便不順、糞便形狀改變,甚至出現血便時才就醫,通常就已經來到晚期,而在台灣國民健康署目前也有數據指出,透過糞便篩檢等次級預防,蠻多病人在早期篩檢就有提早發現大腸直腸癌,並其往往只是0期、1期,後續治療也就容易許多, 因此這十幾年來的篩檢有著不可或缺的功勞。

▲(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供)
▲醫師提醒,民眾如果發現身體有類似8大異狀,大腸直腸癌可能已突破第一期,嚴重者甚至恐為第四期。(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供)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面,梁逸歆指出,由於直腸位置較特殊,是腸癌中唯一可使用「放射性治療」的部位,但由於直腸固定在骨盆最深處,若有腫瘤開刀難度高,且直腸旁有很多組織,動刀後往往會影響排尿、排便,或是肛門功能喪失,因此不少患者會拒絕開刀,讓原本已在晚期的直腸癌愈加惡化。再次呼籲民眾早期接受篩檢, 若有確診大腸直腸癌, 務必接受正規治療。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日前也表示,2023年大腸直腸癌可能出現彈跳式大幅度成長,第一期病患在手術治療下,治癒率能夠有95%以上,如果發現身體異狀,例如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8大常見症狀,大腸直腸癌可能已突破第一期,嚴重者甚至恐為第四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