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艾草盛產!農糧署曝「6大用途」 野外看到先別碰

▲每年清明時節前後(約3~5月)正好是艾草盛產期。(圖/shutterstock)
▲每年清明時節前後(約3~5月)正好是艾草盛產期。(圖/shutterstock)

記者潘毅/綜合報導

清明連假持續當中,許多民眾也會出遊、家庭團聚,還不忘安排祭祖行程,而艾草在古時還被當作是驅邪避凶的草藥,因此掃墓後有些人會使用艾草香包或是洗艾草浴來避邪。農糧署也特別分享,此時節盛產「艾草」的其他用途以及辨別方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俗話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農糧署在臉書發文科普「艾草是常見的傳統民俗植物,其嫩莖富含精油,搓揉後會散發特殊香氣,故常用於入菜、入藥、染色或驅蚊」,此外在即將在6月到來的端午節,也都會把艾草與菖蒲一同懸掛,以利避邪、驅除疾厄,艾草常見有以上6大用途。

▲艾草(圖/農糧署臉書)
▲農糧署也特別分享,此時節相當應景的艾草用途以及辨別方法。(圖/農糧署臉書)
農糧署再指出,每年清明時節前後(約3~5月)正好是艾草盛產期,自清代先民即有摘採艾草,可以做成艾粄/草仔粿用於祭祀,或是做成粿粽、豬籠粄等點心的餡料。

然而在野外看到疑似艾草的植物時,也先別急著碰觸摘採,農糧署提醒「要認明灰白葉背帶絨毛,黃色或淡褐色花色兩大特徵,避免觸碰到的是外來入侵植物銀膠菊,易導致過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