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阿姆斯特丹東邊130公里外的一處農村,村內有一座高達25公尺的垃圾山,這是在15年前便啟用的垃圾掩埋場,但如今它有非常不同的面貌,因為垃圾山上鋪設了23000塊太陽能發電板,現在它不再讓鄰人嫌棄,反而可以提供周圍2500戶住家日常電力所需。
荷蘭光能項目開發商Groenleven,已經在荷蘭境內水域上,安裝了50萬塊漂浮太陽能電池板。在水面上漂浮的太陽能發電板在荷蘭這低地之國發揮出最大效益,讓可利用土地面積狹小的劣勢,轉而變成全國水域眾多的優勢。
上述只是兩個荷蘭在綠能領域進行技術創新的例子,各式各樣的技術創新發展在荷蘭如火如荼進行,更高效的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機和能量儲存技術等等,這些創新的應用有助於提高綠能的發電效率並降低成本。

另外荷蘭也引入可以跟蹤太陽的「追日」系統新技術,應用在東福恩斯湖(Oostvoornse Meer)的漂浮太陽能發電板上,能夠旋轉角度的太陽能發電板,精準捕捉日光,更有效率地創造出更多發電量。
重視在地社群的利益
荷蘭光能項目開發商TPSolar的項目負責人范霍斯特(Robert van der Horst),在透露自己的成功秘訣時表示,「荷蘭太小了,你總是需要在別人的院子中工作。所以我們永遠先跟在地人討論,該怎麼做對當地社區最好?然後我們再在這個願景中,把太陽能發電板加進去」。
荷蘭綠能產業的發展起步並不快,在2015年時荷蘭的太陽能發電量只佔全國發電量1%,近年急起直追,主要歸功於政府明確訂立目標,喊出在2030年實現70%發電量由可再生的綠電提供,在相關領域擁有具競爭力的企業,讓設備價格能夠壓低,政府的價格補貼也起到效果。
不過上述事情,幾乎所有投入能源轉型的政府都有在做。為何荷蘭表現特別成功?而答案可能就在范霍斯特的說詞中,推動任何創新或轉型時,必須把當地社群的接受度放在優先考量的位置。

荷蘭人均擁有兩塊太陽能發電板,人均裝機容量超過1千瓦(KW),有超過200萬戶家庭安裝太陽能發電板,政府擬定方向,企業投入研發,全民高度接受,成為荷蘭能源轉型成功的關鍵。
荷蘭政府在2019年就建議所有綠能企業,拿出透過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50%,用來回饋電廠所在社區。雖然只是建議並無法律約束,但大多荷蘭企業確實樂於提出相當高的回饋比例,分享給當地社區。
荷蘭地小人稠,可利用土地長期以來就被視作珍貴資源,為了取得在社區的農場、牧場、水庫、垃圾掩埋場鋪設太陽能發電板的權力,企業都樂於與社區保持良好合作。
像是荷蘭也有「農光共生」,在農場鋪設太陽能發電板,但重點不在爭吵誰能使用土地,而是提出更好的土地共用模式。荷蘭草莓農場引入太陽能發電板後,除了發電,免受陽光直射也讓草莓的灌溉用水減少了25%,更能應對未來可能的乾旱。
靈活發揮創意和技術創新,與在地社群營造雙贏找出共存之道,成為土地面積狹小、地狹人稠的荷蘭在綠能產業異軍突起的關鍵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