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人氣作家海苔熊談心理健康假「身體和心理的差別待遇」

▲人氣心理學作家海苔熊主持《NOWnews今日新聞》跨世代論壇,討論校園心理健康假的必要性。(圖/NOWnews攝影中心,2023.05.07)
▲人氣心理學作家海苔熊主持《NOWnews今日新聞》跨世代論壇,討論校園心理健康假的必要性。(圖/NOWnews攝影中心,2023.05.07)

記者李詠平/台北報導

《NOWnews今日新聞》今日(7日)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跨世代校園系列論壇,討論校園心理健康假存在的必要性。由知名心理學作家海苔熊主持、來賓包括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白麗芳、成功大學學生會會長黃康齊以及立法委員吳思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論壇一開場,主持人海苔熊和台下學生熱情互動,討論「心情不好時,要不好到什麼程度才可以放假?」不少學生支持長時間心情不好可以放假,不過也有台下學生認為要實際影響到生活或學習才可以放假,凸顯不同人對心理健康假的標準有所不同。

立委吳思瑤提到自己檢視衛福部預算時發現,國內只有1.6%的預算用於心理衛生,顯示心理健康問題相較於身體疾病還是被忽視。對此,海苔熊以自己社區服務的經驗為例,他發現很多人對疫情確診,在家放七天隔離假的心情不是「無聊」而是「安心」,原因是「心情不好不能放假,但我如果確診就可以合理的休七天」,海苔熊分析當學生沒辦法以心情不好或憂鬱症的理由請假時,以確診為由請假聽起來就「很合理」,顯示台灣人對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差別待遇」。

除了外界容易用有色眼光看心理健康假之外,成功大學學生會會長黃康齊也提到校園諮商的資源問題,他分享成大的諮商資源其實也曾經只是國內的最低標準(平均一位諮商師照顧1200位學生)。對此海苔熊也很有感,他以自己在國中的輔導室擔任輔導老師的經驗發現,3年中就有1年在處理升學班的資料,其它時間也只能大致認識所有學生;海苔熊分析對學生來說,諮商時才剛認識輔導老師時間就結束了,對他來說時間也不夠和學生建立關係,更不用說處理特定議題,加上校內兼任的輔導老師還有其它校務之外,常發生暑假老師不來,下學期又換老師的狀況,海苔熊分析在制度和資源缺乏的狀況下,除了學生心理治療無法延續,學校真正在照顧學生的心理健康時間也明顯不足。

論壇中,來賓一致認同學生因為心理狀況尋求協助時,周邊的親友和社會支持也很重要,海苔熊舉例,哈佛研究調查顯示,70、80歲而且自覺過得快樂的長者,是因為有良好的社會支持,但現代人大多重度使用社群軟體,對此,海苔熊提醒同學滑社群軟體像是飲鴆止渴,因為滑社群雖然能暫時緩解焦慮,但長期會增加更多焦慮,此時身邊有越多支持的人,焦慮狀況也會隨之降低。他也鼓勵同學主動關懷身邊的人,也許會減少那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過就沒有諮商專業也可以幫助人嗎?海苔熊分享以前老師跟他說的「你不要想你要幹麻,你要想你在那裡」,海苔熊說明其實陪伴朋友的過程中,對方講故事時他在梳理事情, 「就像搖晃有很多沙子的水,講了會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海苔熊幽默地提醒同學「不用特別彩衣娛親,提供自己擅長的陪伴就好」。



更多「心理健康假」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