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蘇聯遭流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作者米蘭昆德拉94歲逝世

▲出生於捷克的作家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在7月11日於法國巴黎辭世,享年94歲。他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一書享譽全球。(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出生於捷克的作家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在7月11日於法國巴黎辭世,享年94歲。他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一書享譽全球。(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楊智傑/綜合報導

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一書享譽全球的國際知名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1日在法國巴黎辭世,享耆壽94歲。根據捷克公共電視台、法新社、路透社等歐洲媒體報導,米蘭昆德拉家鄉布爾諾(Brno)的米蘭昆德拉圖書館發言人已於今日對外證實,「我必須很遺憾地證實,米蘭昆德拉先生昨天已病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際文壇大師米蘭昆德拉1929年出生於捷克布爾諾市,一生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包含1973年出版並榮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麥迪西大獎」的《生活在他方》、1979年的《笑忘書》(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1984年出版最為人知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1989年出版並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的《賦別曲》以及1990年最後一部以捷克語寫成的作品《不朽》(Immortality)等。

▲出生於捷克的作家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在巴黎去世,享年 94 歲。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期間,對蘇聯入侵持反對意見使他成為一名流亡作家。(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出生於捷克的作家米蘭昆德拉因針貶蘇聯而流亡至法國,作品多描述捷克人民在民主改革運動「布拉格之春」以及蘇聯占領時期下的生活。(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編年史風格講述捷克人如何在「布拉格之春」民主改革運動以及在蘇聯占領時期下適應生活困境,這部作品在文壇享負盛名,也讓他成為當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之一,惟直到他逝世前一直未能獲獎;不過本作被美國導演菲利浦考夫曼翻拍成《布拉格的春天》,不僅捧紅了史上首位拿下3座奧斯卡影帝獎座的丹尼爾戴路易斯 ( Daniel Day-Lewis ) 與史上首位影展大滿貫的法國影后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兩位演員,也將原著的高度盛名再推往更高層級。

然而,曾是1960年代捷克新浪潮電影背後重要推手的昆德拉本人,對這部讓他紅遍全球的電影感到失望挫敗,認為自己的作品被過度解讀,並堅持自己只是一個「普通小說家」,而非政治作家或流亡作家。從此他不再接受任何試圖翻拍他作品的要求,也毅然決然地淡出公眾視野,作品中的政治因素也逐漸減少。直到導演米洛斯拉夫施米德馬耶(Miloslav Smidmajer)透過昆德拉的妻子薇拉(Vera Hrabankova)牽線,完成了紀錄片《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後,世人才得以一窺這位大師生前最後身影與幽默之語。

▲出生於捷克的作家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在巴黎去世,享年 94 歲。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期間,對蘇聯入侵持反對意見使他成為一名流亡作家。(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享譽全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更被好萊塢翻拍成《布拉格的春天》。圖為米蘭昆德拉2013年作品。(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米蘭昆德拉出生於中產家庭,父親是著名音樂家,從小在鋼琴、美術、文學與電影陶冶下成長。年輕時他曾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KSC),後於1950年因「反黨行為」被開除黨籍。1968年,捷克民主化運動「布拉格之春」因受到蘇聯與其他華約成員國武裝入侵被迫告終,參與其中的米蘭昆德拉大膽批評蘇聯的坦克入侵因此被列入黑名單,其作也全數遭當局查禁。

直到1975年他流亡移居法國,應邀擔任法國雷恩第一大學客座教授,4年後完成重要著作《笑忘書》,描寫捷克人民如何在蘇佔時期下度日。並於1981年歸化法國公民,直到2019年11月才重新獲得捷克當局給予的捷克公民身分。捷克駐法大使德魯拉克(Petr Drulak)當時親自前往米蘭昆德拉位於巴黎的住所拜訪,並親手將公民身份證明文件發給米蘭昆德拉本人。

重獲公民身份後,米蘭昆德拉本人並未高調返回家鄉捷克,仍舊選擇避開媒體鏡頭低調過生活。一直到今天,負責出版米蘭昆德拉書籍的法國伽利瑪(Gallimard)出版社發言人才向外界證實,米蘭昆德拉在承受長期疾病之苦後逝世,替這名國際文壇大師的傳奇人生寫上最後一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