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最後一棒要跑快一點 史哲盼台灣文化成「護國暖流」

▲文化部長史哲重視效率,甫上任就推動2個艱難法案。(圖/記者嚴俊強攝)
▲文化部長史哲重視效率,甫上任就推動2個艱難法案。(圖/記者嚴俊強攝)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

外傳十分重視效率,跟他做事「皮要繃很緊」、要有充足準備的現任文化部長史哲,深耕高雄文化及市政長達15年,在蔡英文政府執政的最後1年接下任務,甫上任就修正通過2個棘手法案《公視法》、《文創法》,並爭取到許多預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史哲重視效率 甫上任就推動2個艱難法案
在史哲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專訪這天,他剛結束與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的會談,似乎是深怕遲到,急匆匆地開門進來。「最後一棒就必須努力跑快一點!」史哲為自己重視效率解釋道,上任半年大家可以感受到,不論是修法、新政策推出,甚至是明年度預算的底定,「大家嫌我節奏太快,不能只怪我,是因為跑最後一棒的關係,就必須要緊湊一點。」

史哲上任半年,立院就三讀通過《公視法》部分條文修正案,解開政府每年捐贈公視的「9億元」限制,董監事選任門檻也由現行4分之3調整為3分之2,盼解決董監事難產等沉痾;另外也通過《文創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企業投資國家重點文創產業可抵減所得稅,盼透過投資抵減導流資金助攻產業界,將台流推向世界。

史哲提到,這2個拖了很久的艱困法案,大家以為修了很久,其實從未出過行政院大門,很感謝行政團隊、立法委員們,讓他搭上修法會期的末班車,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

文化政策未來重頭戲:台流文化黑潮計畫
除了做事追求效率外,史哲另一項「才能」就是很會爭取中央預算,執掌文化部後,他帶著過去在地方爭預算的生猛,積極向行政院爭取文化預算,開的第一槍就是將文化部納入疫後振興預算之列,最後成功獲編22.5億元。

近期則是自11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獲編268.66億元,較112年成長32%,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政策是獲行政院支持核定4年100億元、113年30億元預算的「2023暨2024-2027匯聚台流文化黑潮計畫(1 plus 4-T-content plan)」。

黑潮計畫規劃以台灣文化內容為核心,涵括藝術文化原生故事、出版文化原創文本、創意文化在地培養皿、影視音文化國際台流、科技文化應用突破、文化外交國家軟實力等文化藝術6大面向、26個執行工作項目,算是兌現了史哲上任即提出的政策承諾,「壯大台灣內容、建立文化自信」。

「當台灣人都不看台灣電影,如何認同國家文化、建立自信?若台灣人創作的故事能躍上大螢幕、上架到國際OTT平台,大家就會感受到,原來我們的故事也是地球村的一員。」史哲認為,要讓台灣的故事躍上大螢幕、主流化,政府必須擔任催化劑、加速器的角色,因此才在新的年度預算時,提出文化黑潮計畫。

投入外譯資源 讓台灣文本被世界看見
台灣東部海域的黑潮是一股暖流,隨著海洋,讓台灣跟很多意想不到的國家有所連結,將台灣帶向全世界,史哲提到,文化黑潮計畫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措施,其中有一項是投入外譯資源,強化台灣文本在世界的流通。

很多國家對於文本外譯投入許多資源,鄰近的韓國所投入的金錢與資源大概是台灣的50倍,「當你在國內看到一本韓國小說、出版物,它的背後其實都有韓國政府的協助。」而台灣在這方面投入的資源嚴重不足,史哲希望透過政策支持,讓國外書店也能看到台灣作品,當世界看到台灣的文本,才有可能進一步變成大眾所期待的影視作品、戲劇等。

史哲以前陣子在台北「PLAYground空總劇場」演出的《小王子》音樂劇為例,其實是二次轉譯的作品,原本是法國小說,但被多國翻譯後,成為世界知名的作品,不但出現繪本,韓國還進一步改編成音樂劇,台灣再去取得韓國授權,轉譯成中文版,「不覺得這個IP很可怕嗎?我們已經不是買第一手作品,而是買再創的作品授權了,所以不要小看文本的力量。」

很多人期待台灣的文化也能像台積電一樣,成為護國神山,不過史哲坦言,目前還不到這個地步,頂多是「護國暖流」,能讓台灣被世界看到,也就是所謂「以文化作為遞向世界的名片」,他期盼這張名片越來越顯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