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少子化解方 綠委喊話中央接住孕產家庭、關注產婦身心狀況

▲綠委與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婦產科醫師共同召開記者會,喊話中央要孕產家庭,並關心新手媽媽。(圖/正常國家文化基金會政策中心提供)
▲綠委與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婦產科醫師共同召開記者會,喊話中央要孕產家庭,並關心新手媽媽。(圖/正常國家文化基金會政策中心提供)

記者陳威叡/台北報導

民進黨立委黃秀芳、陳秀寳及立委參選人李坤城、劉仁照,今(12)日與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與婦產科醫師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欲提高生育率,整體的孕產政策不應只聚焦在胎兒健康上,也要關注孕產家庭所需要的協助,期望能在每個家庭關鍵的時期中,由政府提供最關鍵的支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長徐書慧以兩位都是35歲生產第一胎的女性為例,其中一位一直在職場上班到產前,在孕期時只有接受產檢跟媽媽手冊上的衛教,獲取的生產知識有限,從哺乳到新生兒照護都是全新的關卡,突然面臨這些未知的狀況,這些新手媽媽很容易會失去自信,甚至有點產後憂鬱,開始懷疑自己為什麼要生育?身邊的伴侶也不能同理她的感受,她就此決定不再生育。

徐書慧說,另位則是35歲生產第一胎的女性,她和伴侶受到完整的生產教育和支持,知道所有孕產過程會遇到的事,也充分知道自己在每一個階段有什麼選擇,身心都是準備好的,整個孕產階段都在伴侶和家庭的支持一同度過。伴侶和他們一同學習與合作,也知道如何建構實際的支持系統,這位女性在三十八歲時決定生第二胎,甚至覺得如果時間可以倒轉,會想早一點開始生育。這就是自己的親身經歷。

醫師烏恩慈表示,台灣現在的產檢制度,主要著重在胎兒的健康,漠視母體的改變,這樣的狀態下突然要面對懷孕這件事情,對孕婦而言是很艱困的。懷孕並不像宮廷劇裡呈現的只有孕吐而已,還會有許多身體變化,比如喘、恥骨通、膝蓋痛等等,會有非常多以前沒有想像過的身體變化。此外還有心理狀態變化,有些女性會面臨職涯發展選擇的困境,同時也需要承擔對胎兒健康的焦慮。周遭的人常常都說不要想太多,不要想太多的結果往往演變成產後憂鬱和與伴侶的衝突,甚至造成離婚的結果,除了孕產知識的缺乏,也沒有提供充足的伴侶溝通知識,母親的情緒常常被忽視。

烏恩慈指出,台灣的母乳政策過於強調KPI和母乳哺育率,卻忽略了剛生產完的女性處於生理和心理都極不穩定的狀態,馬上就要面對擠母乳的壓力,讓許多產婦身心俱疲。唯有觀念逆轉,才會知道生小孩和餵母乳對女性而言並不是天生就要獨自面對、就能學會的,而是很困難、需要協助和支持的事。國家孕產政策的現狀是提供專業服務的人和有需求的人兜不起來,要有個整合性的平台和體系,照顧孕婦的路上不能只有醫師,孕婦不是病人,有全人的照護才能讓孕婦願意生小孩。

黃秀芳以自身經歷為例,作為2個小孩的媽媽,自己也有切身之痛,像是哺餵母乳,在第一胎時完全沒有經驗,都靠上一輩傳授怎麼餵母乳,認為孕產婦無論在懷孕期間或是生產後,相關照護措施都需要國家來幫助,孕產政策應該更加精進,讓孕產婦得到需要的幫助。對於女性而言,生育子女的壓力不僅來自於「產後托育及教養的選擇」,產前懷胎因支持系統不足而產生的恐慌與壓力更是讓年輕女性不願意踏入生育階段的一大因素。

黃秀芳委員表示,依據生動盟所進行的「台灣女人生產經驗調查」,我國女性接受產前教育相關課程的比例僅38%,而伴侶接受產前教育課的比例更低,只有31%。呼籲台灣社會少子化的主因,在於過去都忽略了女性對於懷孕有恐慌或壓力所以不願意投入生育,未來政府應該針對產前或產後協助孕產婦得到相對的幫助,產前教育課程或產後的身心變化都應該要有政策協助。

陳秀寳直言,年輕媽媽不想生、不敢生,是因為政府對媽媽的重視比對孩子少,大家都會看媽媽有沒有養胎,很少去看媽媽有沒有把自己照顧好,都說為母則強,這句話對媽媽來講其實是很殘忍的;根據統計,台灣有5至8成的產婦有產後憂鬱的症狀,產後憂鬱不僅影響到產婦心理健康,更是會演變成自傷或傷人的行為,為母則強不是唯一的解方,請停止告訴孕產婦「沒辦法,當媽媽就是這樣」。

陳秀寳指出,現行制度將孕產婦的心理關懷資源窗口放進媽媽手冊內,且列為衛教項目,在現實情況是無效的。政府與社會都期望這些無助的孕產婦自行發動救助,但怎麼能要求這些被懷孕身體不適、產後疼痛恢復、奶瓶、尿布與新生兒等等困難環繞的孕產婦們,有餘裕自己接住自己?籲應將「孕產婦心理健康諮商」列為第三孕期產檢與產後一個月的回診檢查項目,在前期評估將已經憂鬱或是未來的高風險族群列為後續密切觀察與協助對象,政府應該更加重視孕產婦的心理健康,才能讓生產不要再帶著傷。

李坤城也說,如果有比現行制度更完善的產前教育,那他就可以更了解如何成為一個神隊友,相信不只有自己,有許多孕婦的伴侶都願意和伴侶一起去產檢、一起上課,知道會面臨什麼、能做些什麼,不會讓女性獨自承擔,相信可以減少產後憂鬱的部分,0到6歲有投入大量經費補助托育系統,但0歲之前的政策也很重要,希望國家能有更多資源挹注在生產教育課程上,讓伴侶和孕婦可以一起學習、一起做充足的生產準備。

三寶爸劉仁照回億,過去太太懷孕時,發現自己能做的只有陪伴,如果有政府提供有品質的產前教育課程,他也許在當時就能從被動的配合,變成不用太太開口就主動協助,尤其是對於新生兒家庭而言,從懷孕、生產到照顧新生兒,生活的各方面都會產生鉅變,政府應支持和補助這些課程,培育師資人才,確保每對新手父母都能一起接受至少12小時的生產教育,幫助他們在生育過程中更自信、有更豐富的知識,為下一代的到來做好準備。準父母的認知和信心提升了,也才能促進生育的意願、動機和信心。

劉仁照指出,副總統賴清德提出的國家願景分項政策「0到22歲投資未來世代」,關鍵字就是「投資」,投資是為了換取一個更健全且永續的未來社會,這不能單單只是補助金錢而已,更重要的是精準且周全地補助、推出完善的政策措施,才能構建一個好的孕產環境,記者會正式呼應這政策藍圖,期望能在每個家庭關鍵的時期中,由政府提供最關鍵的支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