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想瘦!「減重手術」人人能做?醫師揭「這指標」是關鍵

▲中醫大新竹附醫一般外科醫師古君平指出,減重手術通常用於「病態性肥胖」治療,但也不是第一線方案。(示意圖/取自pixabay)
▲中醫大新竹附醫一般外科醫師古君平指出,減重手術通常用於「病態性肥胖」治療,但也不是第一線方案。(示意圖/取自pixabay)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為了追求健康與自己看了開心,許多民眾想方設法就是想「瘦下來」,部分減重族會好奇能不能用「縮胃手術」等簡單粗暴的方式。但醫師指出,減重手術通常用於「病態性肥胖」治療,也不是第一線方案,還是建議民眾,想要健康瘦,可以從生活、飲食、運動習慣著手,或是尋求醫學中心的減重門診幫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布之體位定義,18歲以上成人區分為四種體位,分別是「過輕」(BMI<18.5)、正常(18.5≦BMI<24.0)、過重(24.0≦BMI<27.0),及肥胖(BMI≧27.0)。

📍「病態性肥胖」是什麼?

中醫大新竹附醫一般外科醫師古君平今(30)日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電訪時指出,其實在這以上、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規範,亞太區BMI達到32.5到37.5以上者,會被稱為「病態性肥胖」,常常會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併發症出現。

若BMI已經達到病態性肥胖水準,古君平說,這時候已經可以被稱為「病人」、需要透過各種方式採取減重,才能避免併發症危害身體健康,若放任不管,甚至可能造成生命威脅,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的猝死情況等。

此外,根據台灣減重代謝手術醫學會統計資料,全台灣每年約有3000位患者接受減重手術治療,且古君平提到,前些年受到新冠肺炎影響,人數會比較少一些,今年疫情結束、手術人數又回到疫情前的情況。

📍BMI超標一定要靠手術搶救嗎?

針對病態性肥胖的應對,古君平說,第一階段還是會建議先在門診追蹤半年,嘗試用一些生活飲食記錄、增加運動的方式,看看有沒有辦法擺脫病態性肥胖,通常會先以非手術方式治療為主,若半年後仍是病態性肥胖狀態,才會建議手術介入。

古君平指出,常見的減重手術包括了「袖狀胃切除(胃縮小)」及「胃繞道」兩種,目前在台灣仍以縮胃及胃繞道手術為大宗,然而部分患者在術後有胃食道逆流及營養缺失等問題,為了改善相關併發症,單吻合迴腸雙通道胃繞道手術可以考慮的治療手術。

📍「這群人」不可做減重手術

不過,古君平說,其實肥胖者多數都是生活、飲食習慣不好,造成多餘熱量在體內堆積,非常少數是遺傳問題,也有部分是身體代謝與精神方面的問題,比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嗜吃症等,如果是此類慢性或精神疾病造成的肥胖,應該要先矯正疾病本身,而不是做手術來瘦下來。

因此,古君平說,原則上沒有其他疾病,如慢性病、甲狀腺疾病、精神性疾病等的情況下,才可能採取手術作法處理病態性肥胖,而患者在減重手術後,通常可以大幅改善高血壓、高血脂等併發症、是絕對有效的治療方式,但仍非第一時間會建議的作法。

古君平也提醒,透過手術一年可減輕體重約4成,但還是必須注意健康飲食,如果無法抵抗高油高熱量美食誘惑,仍可能在5年後會復胖。

📍一般人能做減重手術嗎?

至於BMI尚未達到病態性肥胖水準的一般民眾,古君平表示,這時更不會把減重手術放在第一順位去考慮,通常會根據民眾實際生活習慣作出建議,或是請民眾寫飲食日記、把一天攝取的熱量記錄下來,協助養成運動習慣與方法,經過幾個月、半年、一年的努力去瘦下來。

若仍無法達到體重下降目標,古君平表示,現在有口服藥物或針劑等非手術方式可以協助,如果有相關需求,有些醫院或醫學中心會設有專門減重中心,彙整外科、新陳代謝科、心臟科、中醫科等不同科別,進行減重相關治療,通常推薦有需求的民眾可以尋求這類減重中心的協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