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王」擠入國人十大癌症!確診多已末期 中年血糖衝高恐是警訊

▲胰臟癌早期難以發現,被稱為「癌中之王」。(示意圖/取自unsplash)
▲胰臟癌早期難以發現,被稱為「癌中之王」。(示意圖/取自unsplash)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衛福部國健署今(10)日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資料,當年度胰臟癌個案數達3190人,標準化死亡率為6.0%,較2020年的發生人數3012人增加178人、發生率則從5.7%提高了0.3%。胰臟癌專家指出,如果50多歲才出現高血糖的類似糖尿病表現,就要注意是否有胰臟癌風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胰臟癌因為難以早期發現、致死率高而有「癌王」之稱。台灣胰臟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田郁文指出,胰臟癌近年來個案數增加,其篩檢工具包括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視情況也會使用到內視鏡、超音波等,如果想要採取篩檢措施,主要是要針對具有家族史的民眾。

不過,田郁文提到,胰臟癌的患者中,據美國統計,其實也只有15%具有家族史,近年來台灣人的生活型態越來越貼近於美國,55歲以上得到胰臟癌的比例沒有太大的變化,但55歲以下的年輕胰臟癌患者有增加的情況,這登記資料中整體比例高起來,應該與年輕族群患者增加有關。

對於胰臟癌的患者症狀,田郁文說,最開始常常以「血糖變高」的形式表現、類似於糖尿病,但一般糖尿病都是30、40歲開始,50歲後才出現高血糖表現,就要注意胰臟癌的可能性,通常會伴隨體重減輕,如果放任病情惡化,2到3年後就可能因為膽管遭到壓迫,出現黃疸、腹痛、急性胰臟炎等。

田郁文指出,患者通常都是在出現黃疸、嚴重腹痛後確診,但此時半數已是第三、第四期,並有轉移情況,據美國資料統計,胰臟癌整體5年存活率約10%,有症狀才檢查出來、能開刀的僅有20%;經過電腦斷層等篩檢方式找出的早期患者,70到80%可以開刀,開刀後10年存活率可以達到70%。

因此,田郁文認為,國外已有針對胰臟癌患者一等親、建議接受遺傳基因檢測的作法,如果發現有遺傳基因風險,此時得胰臟癌機率也會比較高,後續可能配合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內視鏡、超音波等檢查作法,或是抽血檢驗癌細胞指數,了解相關疾病風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