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特有!「防疫醫師」在做什麼?現役現身大解密

▲衛福部疾管署每週的例行記者會中,最右邊的位置一定會有一位防疫醫師坐鎮。(圖/疾管署提供)
▲衛福部疾管署每週的例行記者會中,最右邊的位置一定會有一位防疫醫師坐鎮。(圖/疾管署提供)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衛福部疾管署每週舉辦記者會、對外說明前一週國內的疫情發展,其中「防疫醫師」扮演了說明病例、衛教宣導的角色。時常坐鎮記者會的現役防疫醫師林詠青說,其實防疫醫師還兼有傳染病診治指引、用藥申請審核、病例審查、公衛研究等多樣工作,也很歡迎對於公衛有興趣的新成員加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防疫醫師=公務人員

疾管署每週例行記者會中、一定會有一位「防疫醫師」出席,擔任病例解說、衛教宣導的重要角色,不少民眾知道,現任副署長、被稱為「國民女婿」的羅一鈞也曾經做過這個職位,不過實際上這個工作到底是在做什麼,大家恐怕不是很明白,甚至覺得這個職稱自帶神秘感,特別激起人的好奇心。

林詠青特別在年前接受媒體聯訪,為民眾解密「防疫醫師」的日常與工作特色。林詠青說,「防疫醫師」也是隸屬於疾管署的公務人員、性質屬於事務官,但依循的並非《公務員任用法》,而是《醫事人員人事條例》,職等則是走「師」字,即師三級、師二級、師一級等,一般作息與公務人員無異,只是遇到特殊的疾病事件時,會需要分配值班。

📍4大業務包山包海

林詠青解釋,防疫醫師的主要工作是在傳染病群聚事件發生時、協助地方衛生主管機關執行調查工作,不過一般是在個案數超過50人、有死亡個案、或是可能產生重大輿情效應時才會出動,不是每一案都會參與,比如先前的新北市食腦變形蟲致死案、大溪肉毒桿菌中毒案等,都有防疫醫師深入調查。

除了第一線的疫調協助,林詠青說,防疫醫師同時也是防疫相關傳染病的診治指引的制定、編修者,平時也要對地方回報的傳染病重症、死亡病例進行審查,確認是否符合病例定義,也要處理各醫療院所的用藥申請,尤其是疾管署所製作的戰備用藥,因為用量很少、只有疾管署會準備。

此外,林詠青提到,防疫醫師同時也會進行公共衛生研究,參與國際交流會議或行動,再來就是輔助發言人做疾病風險溝通,也會在重大疫情出現時,受邀到電視台或廣播來做說明與政策宣導。

▲衛福部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一位20多歲北部男性,感染新冠肺炎後,於就醫後5天因為呼吸衰竭過世。(圖/記者林志怡攝,2023.12.12)
▲衛福部疾管署防疫醫師除衛教宣導與政策解釋工作外,尚有許多其他業務內容。(圖/記者林志怡攝,2023.12.12)
📍組成人員超多樣

林詠青說,防疫醫師不需要像一般的醫師一樣、直接面對病人,工作內容也以公共衛生為主,但現在的團隊成員大多還是經過臨床專科訓練後才加入,來自感染科、家醫科、心臟科、急診、病理科的夥伴都有,且除了對公衛有熱情外,但大多都「興趣多元」,

對於目前防疫醫師成員的特性,林詠青舉例,他本人除了關注公衛、防疫議題外,也對公衛的「法律」有興趣,所以可以在傳染病防治法律方面多做些協助,先前《傳染病防治法》修法就有他的參與,團隊也有夥伴因爲擅長做醫學資訊,所以參與了疫情監測系統監製、聊天機器人設計、AI運用等。

📍防疫醫師入職先訓練2年

林詠青說,如果有醫師想轉戰公衛領域、從疾病防治的角度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防疫醫師是個不錯的選擇,疾管署每年通常會釋出2到3個名額、讓新血有機會加入團隊,入職後會先有為期2年的衛生調查訓練班,在署本部訓練後,也會分配到疾管署在各地的區管中心,期間需要完成監測系統、疫情調查研究各一項。

至於大家為何有時會在記者會中看到生面孔的防疫醫師,有時候又是林詠青一人solo好幾週?林詠青笑說,因為在署本部的課程中,有一部分的訓練就是媒體與公眾溝通,所以也會安排新人防疫醫師來記者會練習一下,不過要不要一直出現在記者會中,就看個人後續意願了。


📍哪些人適合加入防疫醫師?

林詠青說,如果想加入疾管署的防疫醫師團隊,不見得需要通過臨床訓練,但普遍來說,很多學生剛畢業、還沒有確定自己的志向,所以還是會先接受完住院醫師訓練後再想下一步,對於未來爭取防疫醫師的職位會是加分項目,且如果想要繼續參與臨床工作,防疫醫師還是可以支援教學門診的。

對於防疫醫師與臨床醫師的差異,林詠青解釋,如果把患者出現的過程形容為河流,臨床醫師在下游打撈在上游溺水、順流飄下的人,防疫醫師的工作則是往上游走,看看能不能做些什麼、不要再讓更多人溺水。

因此,林詠青說,如果剛畢業的醫學生、或是正在尋找新機會的醫師們,想要多做一些對人、對群體、對社區有幫助的事,對於公衛領域有興趣也有熱情,疾管署防疫醫師團隊歡迎所有有想法、有抱負的夥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