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又乾又粗竟是「濕疹」!不同成因、位置再分類

▲許多病人疑惑,肌膚又乾又粗為何是「濕疹」,其實慢性濕疹階段皮膚會變乾、變粗、增厚、脫屑。(圖/取自Pixabay)
▲許多病人疑惑,肌膚又乾又粗為何是「濕疹」,其實慢性濕疹階段皮膚會變乾、變粗、增厚、脫屑。(圖/取自Pixabay)

家庭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是過敏王國,不少人都有濕疹、皮膚炎、汗皰疹等問題,不過許多民眾分不清差別在哪,尤其是汗皰疹,大部分會以為和流汗有關。醫師表示,其實濕疹和濕度沒有關聯,汗皰疹也與汗水無關,但都是皮膚發炎狀態,且往往反覆發生,治療要有耐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泰醫院、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楊雅棠說,濕疹屬廣泛性統稱,只要在顯微鏡底下看到表皮間隙水腫且真皮發炎,都可稱為濕疹,其根據病程長短,可再分成急性、亞急性及慢性,其中急性濕疹看來的確又紅又濕,甚至流湯流水,但到了慢性濕疹階段,皮膚會變乾、變粗、增厚、脫屑,因此常會聽到病人這樣的疑惑:「明明皮膚又乾又粗,怎麼醫師還說是濕疹?」

楊雅棠解釋,濕疹就是皮膚炎的一種,所以某些醫師為避免患者混淆,會直接說是皮膚炎而不是濕疹;當醫師診斷為濕疹時,會再根據不同成因、不同位置再分類,例如接觸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等。

針對皮膚炎,楊雅棠說,接觸性皮膚炎是指皮膚接觸到生活中某些物質而引起發炎,異位性皮膚炎則與體質、環境、皮膚屏障功能缺陷等多種因素相關。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或其家族常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病史,成因複雜,包括免疫功能失調、環境影響等,治療上首重使用保濕劑,並搭配外用藥膏,而中重度患者除了傳統治療如紫外線照光治療、免疫調節藥物之外,近年來也有新選擇如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即使目前無法根治,但絕對可以改善。

對於汗皰疹,楊雅棠則說,與流汗或皰疹都沒無關,實際上是一種好發於手部或足部的水泡型濕疹,典型症狀為手指或腳趾側邊出現小小突起的透明水泡,大部分病人會伴隨程度不等的癢感,容易反覆發作,若出現在足部常與香港腳混淆,要用皮屑顯微鏡檢查才可區分。

楊雅棠表示,汗皰疹成因也不明,除體質因素外,接觸刺激物、過敏原、壓力、季節變換等也可能引發,治療上須維持規律作息、清淡飲食並加強保濕,也可根據嚴重程度搭配外用藥、口服藥或紫外線照光。

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