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改場推有機多樣性 行建有機村「魚茭共生」一舉兩得

學生在茭白筍田裡體驗食農教育。(圖/記者李清貴翻攝 , 2017.08.16)
學生在茭白筍田裡體驗食農教育。(圖/記者李清貴翻攝 , 2017.08.16)

記者李清貴/宜蘭報導

花蓮農改場為推動宜蘭地區有機農業的多樣發展,自100年起在三星鄉行健有機村內設置「魚茭共生」有機茭白筍試驗田區,利用養魚來防治田裡面的福壽螺,以解決有機茭白筍田裡不能使用藥劑防治福壽螺的困擾,結果不但能有效減少福壽螺,還有美味的魚可加菜,實在是一舉兩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提昇「魚茭共生」模式的附加價值,花蓮農改場嘗試紅尼羅魚放養,一方面提高魚產品附加價值,同時透過放養顏色鮮豔的紅尼羅魚,增加有機村吸引消費族群來訪的誘因,以加速有機村休閒區塊的發展。

花蓮農改場表示,「魚茭共生」除了生產功能外,更具備參與性、趣味性與特殊性等各種休閒元素。有機茭白筍田裡有魚悠遊,不但有趣又特殊,再加上親自下田體驗,混水裡摸魚,趣味度更是爆表。

三星鄉行健村農友陳國鐘自101年起開始與花蓮農改場合作進行「魚茭共生」有機茭白筍種植。他說,這幾年在花蓮場協助導入魚茭共生模式並累積栽培經驗之後,種出來的品質不輸一般非有機栽培的茭白筍,且在「魚茭共生」的加持之下,賣價一年比一年好,去年(105年)每台斤可以賣到150元的高價。陳國鐘說,這2年開始推有機共生魚,試吃後無土味又彈牙,非常不錯。

花蓮農改場表示,因應近年農村休閒體驗跟學校食農教育需求,行健有機村也以魚茭共生田做為主要食農教育場地,設計有機生產導覽解說、茭白筍田間管理、除草、除螺、採筍等體驗活動,除了讓年輕的學子了解農事操作、有機精神與生態循環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學生看到田裡的紅尼羅魚,都開心得不得了,身兼活動指導的陳國鐘笑說,這些學生在有機田裡游得比魚還快活。

「魚茭共生」有機茭白筍試驗田區。(圖/記者李清貴翻攝 , 2017.08.16)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