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開發陷觀望 中鋼:國產化恐不如預期

中央社 財經 / NOWnews
中央社 財經 / NOWnews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廖禹揚台北23日電)今年度離岸風電躉購費率恐較去年調降,多數開發商轉為觀望態勢,中鋼今天表示,若費率不符成本考量,影響的不只是訂單價格調降,而是訂單流失,國產化成果恐不如預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濟部預告今年度再生能源躉購費率草案,其中離岸風電費率較去年調降逾1成,使部分開發商暫停開發計畫,轉呈觀望,須待費率確定後才能評估計畫是否能繼續走下去。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今天邀請風機供應商三菱重工維特斯(MHI Vestas)及中鋼現身說法,中鋼執行副總王錫欽表示,台灣有颱風、地震等,天然環境較歐洲嚴苛,加上海床土質鬆軟,要使用價格較高的套筒式水下基礎,都會影響廠商在學習期的成本高於歐洲廠商。

王錫欽舉例,美國第一座離岸風場每MW建置成本就要新台幣3.7億元,但預告草案中的建置成本僅以1.55億估算,明顯不足,不只是開發商利潤驟降、可能調降與供應商的合約價格,而且可能造成訂單流失。甚至若供應商評估調降後價格不足以支付前期開發成本,也可能縮手,國產化成果可能不如政府預期。

王錫欽指出,與外國開發商合作,不僅能支應發展前期所需訂單,也能取得與國外廠商合作機會,例如沃旭能源的訂單就足夠「撐2年」,也提供技術團隊進駐支援。但沃旭能源目前已宣布暫停相關計畫執行,重新評估可行性。

王錫欽說,台灣廠商已組成聯盟,盤點目前技術缺口,擬定3項行動方案,包括設備投資、技術引進、技術研發,都是成本,但風電是風險高的新興產業,需要具有經驗的國際廠商來做技術移轉,「不是國家隊、而是要組國際隊」。

MHI Vestas共同執行長克羅斯各(Lars BondoKrogsgaard)也表示希望各界除了「價格」,也能注意離岸風電帶來的「價值」,包括不需依賴進口燃料的在地潔淨能源、扶植新產業帶來的就業機會,以及可能成為亞洲頂尖離岸風電中心的機會。

CIP台灣區財務長徐正穎表示,CIP將在今年底做出最終投資決定,若經濟部公布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做法,的確更有助推動國產化,但那都是許多年之後的事,目前最重要的是「眼前的要可行」,才有開始的可能。(編輯:黃國倫)1080123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