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玖樓「共生公寓」為何人氣爆棚

「玖樓」共生公寓聚會場景。
「玖樓」共生公寓聚會場景。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房子是租來的,生活不是。』台北『玖樓』共生公寓網站上的這句話,像是年輕人的某種宣言。當越來越多年輕人抱怨台北高租金下不夠理想的居住條件時,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業的潘信榮與幾名校內外夥伴,組成平均年齡僅有25歲的團隊,在去(2015)年共同創辦了『玖樓』共生公寓,如今在台北已有12處租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重裝老屋 打造社群

根據人民日報報導,潘信榮向記者介紹,共生公寓的概念由西方共居住宅演變而來,在歐洲丹麥、瑞典、荷蘭等國,為了幫職場媽媽分擔育兒工作,發展出好朋友一起住的模式。而隨著社會老齡化,有些長者也居住在一起並共同找看護。

潘信榮由此思考通過共居分攤租金,並強化社群概念的居住方式。『「玖樓」共生公寓的位置都在市中心,每一處就是一戶的房屋,大概有三四個房間,房齡已有四五十年,我們通過設計重裝提升老屋品質,再替房東把房間分租出去。』

『我們不只是改造空間,也管理整個租屋的流程。從找尋空屋,與屋主談妥條件簽約、裝修空間開始,再到通過「玖樓」網站尋找理想租戶並進行住處協調,都是由我們負責到底。』 潘信榮說。

台北同類型的共生公寓還有角隅、共生實驗室、102共生空間等,規模都不算大。『玖樓』源自潘信榮和幾個合住的朋友改造自己的生活空間,為回應更多年輕人的居住訴求,逐漸由1處租屋擴大到12處,並嘗試建立起共同生活的制度與文化。

服務房客 營造空間

『每處共生公寓的發展依據其空間特性和所在區位,沒有共同的定位。』潘信榮說,有些在學校附近,房客主要是學生,就會辦一些讀書會。有些廚房是開放式的,跟客廳連在一起,就會有一些共同煮飯的活動。

潘信榮說,『空間希望讓不同室友有不同發揮』。有些房客會演奏樂器,就會辦有音樂性質的活動,還經常組織放電影。『有個房客是旅行作家,就把客廳變成他新書的小型發表會,有很多人過來玩。』

『12處空間倒有一處共同點,就是客廳不放電視,只會有沙發和桌椅。』潘信榮笑了起來,有些臥室不放桌子,房客如果要看書或工作,就一定要走出來到公共空間。『希望以這樣的細節設計加強房客的交流,並且透過不定期的聚會活動,把空間變成年輕人的社區。不只是某一處的房客交流,「玖樓」不同地方的房客及他們的朋友,都能實現串聯。』

就讀於台灣雲林科技大學的謝涵亦,利用暑假時間在台北實習,藉以體驗當地生活,也曾在『玖樓』小住。『這裡的室友見到我會熱情的打招呼,我開始與很多不同背景的人接觸、對談,開始打開我的感官去體味台北這座城市。』她坦言,很多人說台北資源很多,我來之後也深深的體會到這點,但更可貴的是在『玖樓』看到很多資源整合與交流,『讓你會感覺這裡並不像,從小印象中那個冷漠的台北』。



租期靈活 價格可議

『房東通常不願意接受不滿一年的短租,有些房客便被租屋市場排除在外,只能選擇住酒店或旅館。「玖樓」正好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在提供短期住宿空間外,也創造與當地人交流的生活圈。』潘信榮說。

短期交換生、訪問學者、外派來台工作者等,都在『玖樓』找到了歸宿。潘信榮坦言,短期租客願意支付較高的租金,能幫助他達成分攤長住者租金的目的。『我們提供給長租年輕人的租金低於市價,而且價格可以協調。如果能為共生公寓貢獻特長,幫助美化整理空間,就能享受更優惠的租金。』

『如今我們的60名住戶中多數選擇長租,台灣人占七八成,也有一些歐美房客。』潘信榮說,因為房間搶手,不少人排隊等候,申請者需要提交履歷,證明能豐富提升『玖樓』生態,才有機會看房入住。

在潘信榮看來,房屋分散管理的成本較高,而且主流公寓三四個房間的格局,不大符合尚未成家年輕人的空間需求,為了更貼近年輕人所習慣的生活空間,目前正考慮向承租改裝整棟公寓的目標邁進,並將公共與私人空間在樓層上做適度區隔,讓空間使用更加多元舒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