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亙佑談認識僵直性脊椎炎 遺傳基因扮演著重要角色

▲醫師薛亘佑談到認識「發炎性背痛」和「僵直性脊椎炎」,遺傳基因扮演著重要角色。(圖/記者蘇榮泉攝,2018.07.03)
▲醫師薛亘佑談到認識「發炎性背痛」和「僵直性脊椎炎」,遺傳基因扮演著重要角色。(圖/記者蘇榮泉攝,2018.07.03)

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斗六分院3日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薛亘佑在記者會中談到認識「發炎性背痛」和「僵直性脊椎炎」,薛亘醫師舉案例就讀大學3年級、參加籃球系隊的黃同學,由父親陪同到風濕免疫科就診。黃同學表示,從2年前開始,每周好幾天清晨起床後覺得下背疼痛,甚至曾經在清晨2、3點因為劇烈下背痛而醒過來,長期而言睡眠品質也不太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同學有持續規律運動,但是背痛和運動傷害的「關係不大」,曾經懷疑是否床鋪太硬關係,但是即使換過高級的床墊,症狀仍然改善有限。

這種起床後的疼痛常常造成黃同學無法下床,雖會慢慢緩解,但是也曾好幾次因而來不及去上課;在做一些「緩和的柔軟體操」後大約半小時,輕度的症狀就有明顯改善。黃同學的父親說他自己是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從年輕開始也有類似的症狀。

▲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如果不予治療,病發後期背部嚴重彎曲,病人毀喪失活動能力。(圖/記者蘇榮泉攝,2018.07.03)

薛亘佑醫師說,其實黃同學是很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除了症狀符合之外,他的父親也是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而遺傳基因「人類血球抗原HLA-B27」扮演著重要角色。

近幾年來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主要在適量、規則地服用消炎止痛藥(NSAIDs),適度的復健運動,並搭配免疫調節藥物以及生物製劑的發明使用;黃同學的症狀也在規則服用藥物後得到明顯改善。直性脊椎炎會影響脊椎的活動度而造成僵硬的症狀。

▲「緩和的柔軟體操」後大約半小時,輕度的症狀就有明顯改善。(圖/記者蘇榮泉攝,2018.07.03)

薛亘佑醫師表示,疾病初期的僵硬常是發炎造成疼痛而影響活動,可能在發炎改善後即可恢復;然而對於經歷疾病數年到數10年的「疾病中後期」病人,X光影像上甚至已看到被稱為「竹竿病」的類似竹子般沾粘,此時不可逆的變形會讓僵硬和活動度不易改善。

至於要確認僵直性脊椎炎,除了抽血、影像學X光檢查外,更要看其是否有「發炎性背痛」的特異性症狀,如:「休息加重、運動改善、影響夜間睡眠、晨間僵硬超過30分鐘」等,與單純肌肉韌帶疼痛「活動會惡化、休息可以改善」完全相反。而估計有9成的下背痛是單純肌肉韌帶疼痛,或醫學上稱為「機械性背痛」。

因此薛亘佑醫師指出,40歲前、尤其20-40歲的年輕人,有「發炎性背痛」,又有僵直性脊椎炎的家族史,應考慮到醫院檢查是否為僵直性脊椎炎。本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

薛亘佑醫師經歷成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成大醫院內科總醫師、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臨床研究員,專長痛風、類風溼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退化關節炎、骨質疏鬆症、軟組織風濕症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