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存亡戰/大學退場、停招成另類土地炒作契機

面對少子化浪潮私校退場,卻成財團另類炒地皮的契機。(圖/pixabay)
面對少子化浪潮私校退場,卻成財團另類炒地皮的契機。(圖/pixabay)

記者許維寧 / 台北報導

去年底教育部公布106年大學新生註冊率,其中未達六成者高達十七所,教育部更明訂輔導名單標準,屆時恐將強制退場,近年私校退場號角響起,外界多將此歸因於「少子化」,然而私校工會也揭露,辦學不利更是主要原因,學生少了,哪些學校沒人選缺陷全一次暴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大學逐漸退場,從2014年高鳳數位學院停辦便開啟退場第一槍,私校停招更於近年時有所聞,然而學校停招、減招被視為退場前的參考指標,精簡後的大學美其名是走「精緻路線」,卻也離正規大學模態越來越遠。

私校因招生不良、資金短缺力圖起死回生,往往交由董事會易手予其他財團,卻逐漸轉變成另類圈地模式,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表示,私校資產依照現行私校法規定,是由董事會捐助章程決定,若無則交由地方政府接管或捐助給公立學校,為了取得土地,財團則在退場前進駐接手,要不然就會被政府接管。陳政亮表示,台灣私校從南到北每校皆為好幾個甲土地,私校退場是讓財團看到僅剩的土地炒作機會。

財團實質上為了土地,辦學則是其次甚至只是取得土地的障眼法,財團入主後為了降低營運成本,便著手清理校內人事、資遣教師、輔導學生轉學,卻也造成大量師生四散,中年失業、因銜接不良而輟學者更不在少數。

私校退場已有亞太技術學院師生抗爭作為前車之鑑,而私校退場轉型條例目前仍未三讀通過。教團呼籲,私校退場應回歸教育公有性,將校產回歸公有、甚至讓公立大學多增加一個分部,後續法律應積極彌補董事會易手時的盲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