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百科/廟宇拆遷神明何處去 合祀是個選項

八吉境關帝廳。(圖/WIKI圖庫,阿文攝)
八吉境關帝廳。(圖/WIKI圖庫,阿文攝)

黃彥昇

台灣是個民間信仰極其發達的地方,保庇NOW在之前的文章提過,台灣宮廟的密度可能比便利商店還高。但我們都知道隨著時代演進、政權更迭,各城市鄉鎮都難免會面臨都市更新,如果廟宇剛好位於被更新的區域中,那應該怎麼辦呢?
八吉境關帝廳。(圖/WIKI圖庫,阿文攝)
八吉境關帝廳。(圖/WIKI圖庫,阿文攝)
其實廟宇面臨拆除的情況一直都存在,若只是單純的建築物老舊不堪使用,待拆除後原地重建即可,但如果遇到兇蓋蓋的政府一定要拆除,那就得想辦法自保了,而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日治時代實施「市區改正」的年代,當時台灣各地都有廟宇碰到這個頭痛的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面對兇蓋蓋的政府,信眾們只能各自找出路,有些廟會另外擇地重建,或是信眾先將神明請回家中祭拜。但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今天要介紹的合祀。

合祀的意思從字面上就非常直白,就是將面臨廟宇拆除的神明請到另一間廟宇,雙方的神明共享信眾香火。但合祀並非信徒說好就好,當然要先向雙方神明擲筊,在神明們都同意之後才能移駕,此後雙方的信徒不分彼此,最後融合成一間廟。

以台南市中西區的八吉境關帝廳為例,原本建於清朝的八吉境關帝廳,在日治時期因為市區改正而遷廟到現址,重新建廟時合祀了古腳觀音閣的觀世音菩薩、八吉境東轅門土地公廟的福德正神,三位神明共享香火。

在這裡要提出的是,合祀與寄祀還是有一些差異,合祀是兩間廟的神明共同領有一間廟宇,雙方都是主人。寄祀則是神明暫時寄居在另一間廟中,屬於來賓格,未來經濟許可後,仍會重建廟宇,將神明請回安座。(編輯:黃彥昇)

資料參考:

維基百科-八吉境關帝廳
一步就出走-道署關帝廳,清代的官建帝君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