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幾歲的你,一定要想明白這三個問題

 ▲別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去吃二十歲的苦。(圖/Shutterstock)
▲別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去吃二十歲的苦。(圖/Shutterstock)

姊妹淘

一開始我對去大學做講座充滿熱情,因為我是從這個階段走過來的,我太瞭解他們的困惑,對於如何度過這段時光,我太有心得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逐漸地我開始覺得,其實我說再多也沒有用。

我有答疑解惑的耐心,可是他們未必有解決問題的耐心,即便得到了答案,他們還是會翻來覆去地問。

只問,也不行動。

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們困惑的問題大概有三個。

第一個問題,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

人活著要做什麼,關於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好久好久。

小時候躺在媽媽身邊,睡不著,會想著和媽媽的相處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減少。

她每呼吸一次,就過去了兩秒鐘,那麼她的餘生和我的餘生就減少了兩秒鐘。

我們離彼此的死亡,又接近了兩秒鐘。

頓時就變得焦慮起來。

那時候才十歲出頭,在外地求學,回家不容易,我和媽媽一個月只見面兩天,所以與她相處的時間真的太珍貴了。

我有時候會憤恨,老天爺派我們人類來到世界上到底是為了什麼?

難道讓人活著,就是為了讓人遇見愛,然後再遭受離別嗎?

我大學四年都像個幽魂一樣,不知道自己的將來在哪裡,只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偶爾看到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名人,或者成功的人,就會把他們的樣子當成我的夢想,直到真正去實踐,才發現不實際和不合適。

還好我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所以雖然焦慮,但是不至於驚慌。

我們大部分人,二十歲之前的人生只學會了一件事情,就是考試。

學習根本不是學習,讀書也不能稱為讀書,在學校的全部生涯就是考試、考試和考試。老師不會帶你去看大自然,不會給你講原理,他們只會告訴你知識以及正確的答案。

在求學期間,我們拚的是誰能快速解題,誰能快速地找到那個唯一的、正確的答案。

沒有人問過你喜歡什麼。可能你學習成績不好,但是除此之外你也一無所長,你被安排著學習一切,又被訓練著去模仿老師找答案,所以當你突然從那一道門邁出來,看到選擇,看到大千世界,一下子就迷茫了。

迷茫是正常的。

考上大學選個專業,並不是人生定向,一切只是剛剛開始,要花很長時間去自己探索和尋找答案。我,到底要做些什麼?

而許多人之所以浮躁,就是因為他們在剛剛拿到這道題目的時候,就想要一個答案。就好比求學的時候,他們只要看到一道不會做的題目,就想著往後翻幾頁。

可人生已經沒有標準答案了,甚至有些人連題目是什麼都沒搞清楚。

只能自己耐心地去想、去看。

我找到的答案是這樣的:

在我活著的時候,我有三件事情需要做。

首先,承擔責任。例如贍養父母,給他們更好的生活。

其次,實現自我。人有實現自己能力的需求,我們必須感受到自我價值,才能幸福。我有許多夢,也有一些閃耀的才華,更有許多不著邊際的想法,所以我要找到屬於我的麥田,揮灑我的汗水,徹徹底底完成自我實現。

再者,餘力造福於人。一定要學會給予更多,給認識的、不認識的人。奉獻是會讓人感到快樂的。

這三條就是我人生的秩序,它不是絕對正確,但是符合我的性情和價值觀,所以當我做選擇的時候,會按照這三個標準去考量。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一切就有了答案。

如何實現自我?能夠在未來找到的那件讓你充分綻放的事情,無非就這三種:

你喜歡的。

你擅長的。

你眼下擁有的。

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喜歡什麼?擅長什麼?能接觸到的機會是什麼?這足夠讓一個年輕人去想好幾年了。

所以,一定要有耐心。

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們困惑的第二個問題是,不知道怎麼做自己。

跟朋友意見不合了,我該怎麼辦?

去道歉,回頭又嫌棄自己。堅持到底,又覺得自己很沒有氣度。

類似這樣的問題出現,都是自我比較模糊的一種表現。

我們不知道自己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們被社會的觀念綁架,被父母的看法干擾,被朋友和周圍人的目光挾持。

對自我的不確定性,讓我們又不夠欣賞和喜歡自己,於是,這一切猶豫都變成了自我嫌棄。

記得求學時期,朋友們很喜歡聚餐,每每這個時候我總是來回搖擺。

其實我不想去,一方面我不喜歡在社交上花費時間,另一方面每個月生活費就只有四、五千塊,吃一頓飯可能就要花去十分之一。不過,我不好意思拒絕。

一方面,我莫名其妙地認為社交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我又不想掃興。

後來我問自己的內心:你是不是真的很需要社交?

我讀了很多書,確定了一個答案,那就是需要。不是因為功利,而是因為和周圍人的聯繫,是你確定自己存在感的方式,和幸福本身有關係。所以不要盲目地被朋友圈的雞湯文煽動,放棄所有的社交。但是這個社交需求是不是只有透過聚餐才能滿足?

並不是。我有其他的途徑可以和朋友親近。

沒有誰會認同這句話:一個人只要不經常和朋友聚餐,就不配擁有朋友。對嗎?

一旦解決了這個內心衝突,我心情立刻變得舒服了起來。當接到聚餐邀請的時候,我會盤算一下自己手頭的任務和當月剩餘的生活費,條件允許的話我就開開心心地答應,條件不允許時就果斷地拒絕並坦然地祝大家玩得開心。

認識自己是個漫長的過程。你要看很多書,從書中去尋找自己的影子,解釋自己解釋不了的事情,認識自己沒有認識到的那一面。你還要細心地觀察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需要什麼、應該怎麼做。

這太難太難了。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的書裡講,在與人的交往中,人起碼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討好期;

第二個階段是獨立期;

第三個階段是平衡期。

任何事情,只要分為三個階段,就會顯得很有道理,當然確實也有道理。

我們的成長期總體也可以分為類似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聽話期;

第二個階段是掙脫期;

第三個階段是自由期。

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處於第二個階段,即尋找自我的掙脫期。我們想要聽從內心的聲音,然而這個聲音又不夠明朗。

好孩子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聽話,聽誰的話呢?聽爸媽的話,聽社會標準怎麼說。而當你不想聽話的時候,你就走到了第二個階段,這個時候的你矛盾、困惑、較勁,這些都是必然會經歷的過程。

走過這一程,就能達到真正的自由狀態。

一切選擇都是我的選擇,我對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感覺舒服,對自己全部接納。

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們困惑的第三個問題是,不知道怎麼實現自己的夢。

我有個朋友,是理工科的學生,並且在985院校就讀。

他的專業,抱歉,到現在我還是沒有搞懂,叫作資訊技術與工程,好像是電腦相關的專業,但是聽上去範圍很廣,我確實不知道是學什麼的。

我這個學資訊技術與工程的朋友,他的夢想是做音樂。但是第一,他在音樂方面並沒有展露出什麼天分。第二,他確實毫無經驗,而且現在學習的專業和音樂相差甚遠。

畢業的時候他去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跟我訴說了內心的不情願,一直到那個時候我才知道他喜歡音樂。我才發現,他的歌單裡有許多我連名字都不知道的歌,並且他能夠詳細地說出每一首歌的風格。

我問他:「你為什麼不追求你的夢想呢?」

他說:「你為什麼忽然變得這麼幼稚,現實一點好不好?怎麼可能,音樂這條路很難走,成功率太低了」。

我說:「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想問你,在校期間你參加過學校的音樂節嗎?你嘗試過寫歌嗎?你學習了一些音樂的相關知識嗎?」

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他的回答都是:沒有、沒有和沒有。

我歎氣,然後說了很重的話,我說「你不配把音樂稱為你的夢想」。

從我參加完《超級演說家》這個節目以後,就一直有人在問我,如何才能去參加這個節目。

我一般會問對方:你去《超級演說家》的官方網站留言了嗎?發私信了嗎?你有密切關注它的招募資訊嗎?甚至,你從地圖上就可以查到這個節目組的辦公位址,你去過那裡試試看,問一下嗎?

通通沒有。

人已經懶惰到這種程度,他有一個夢想,卻連實現的方法都要問別人,連動動手指都不肯。

※中國大學的分級制度,被列為985的學校,屬於不論綜合實力、學科教育及科學研究表現都優異的名校。

我告訴我那個有音樂夢想的朋友,我大學時的一個學長是怎麼做的。

他是一個法律系的學生,喜歡音樂,所以努力成為學校合唱團的指揮,自己寫歌,自己去找錄音室錄製,然後上傳到音樂網站,到現在已經有了二十多首自己的作品。

讀研究所的時候也有一個學長,同樣是法律系的,喜歡音樂,他寫出了我們法學院的畢業必唱曲子,現在在北大做音樂老師。

他們才是把音樂當夢想。

將來未必會成為歌星,但是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證明了自己到底可以做到哪一步,以及自己是否適合。

即便那個答案是根本不適合,他們也是擁有答案的人,而不是擁有遺憾的人。

更何況,每條路上都有許多人,每一條路都很長,我們大眾看到的僅僅是最前面的幾個人,比如說到唱歌,你首先想到的是誰?然後伸出手指數一數,有超過十個人嗎?

以前我一直都覺得做音樂、當演員、做主持人這種道路不可靠,因為那些道路上的成功好像和運氣、資源的相關性很大。

但其實每一行都差不多,站在金字塔尖端的人就那些。

學法律的從大學畢業以後,成為普通律師的人也很多,所以學了唱歌的人沒有成為明星,只是成為一個普通的音樂從業者,也很正常。

沒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可能只是在婚禮和喪禮上唱歌,但他們可以養活自己,以唱歌為生,這也是音樂從業者。

我們下意識地把追求音樂夢想等同於追求當明星,所以我們認為成功率很低。

在《非你莫屬》這個求職真人秀節目上面,出現過一個想做歌手的農村年青人,他唱歌一般,也不會跳舞,更沒有創作才華,只是長相還算好看而已。

現場的所有老師都勸他:放棄自己的夢想吧,不會成功的,老了會很悲慘的。

這時候我給他算了一筆帳。

大多數農村小孩出去打工,一年下來可以賺到二、三十萬算不錯了。但是在酒吧唱歌,他可以月入四萬。也就是說,即便他人到中年就唱不動了,沒有人為他的歌買單了,他也可以賺到一個普通農民一輩子才賺到的錢。

他並沒有選錯。

所以,好多夢想本來就沒有你想的那麼凶險。

你大可以放下憂慮,放心追求。

不用辭職,也不用做那種悲壯的放棄。就像我說的,從嘗試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和堅持,就可以。

但是,有太多人過於著急。

他們想的是現在的自己和最後成功那一刻的距離,因為覺得這中間的路途遙遠,所以懶到連上路都不肯。

等他們老了,大概還要嘲笑當年的自己幼稚,做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夢。

到底如何去實現一個年輕的夢?

如果你想修建一座城池,就從搬一塊磚開始;

如果你想挖掘一片大海,就從撿一粒沙開始;

如果你想搬動一座大山,就像愚公那樣,從劈開一塊石頭開始。

彎下你的腰,在走一條花路之前,走你的水路、泥路、坎坷不平的土路。

別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去吃二十歲的苦。

※網路流行語,表示美麗、平順的道路。

文/劉媛媛

本文出自《精準努力,我不想死於一事無成》蘋果屋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