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冠疫情肆虐,也讓許多家庭遭遇危機,台中一位職業母親,疫情期間在家工作,國中孩子改採遠距教學,長時間相處下,家庭衝突不斷,也影響婚姻,讓她心力交瘁,所幸透過諮商檢視親子與婚姻關係,讓狀況漸入佳境。
「關係互動調整」 疫情期檢視家庭困境
諮商心理師留妘蓁說明,疫情大幅改變民眾生活型態,特別是家庭關係。上述媽媽重視孩子教養,給自己與孩子莫大壓力,間接影響家庭氣氛,也讓他與另一半婚姻岌岌可危,現代女性身兼母親與伴侶,雙重身分常讓人無法喘息,但換個角度思考,疫情期間慢下來檢視家庭困境,透過「關係互動調整」也能適時給予家庭關係和解的機會。
關注過多! 「遠距教學」引發親子互不諒解
留妘蓁提到,家長與孩子關係,因為在家增添緊張感及擔憂,某一個部分是由於父母在家關注的焦點,除了自身工作,還包括小孩學習狀況;一方面擔心孩子專心度與理解力,一方面又要提醒坐姿以及飲水餐食。而孩子也可能偶有放鬆、分心與疲憊,家長卻恐認為孩子「上課不認真、只想偷懶貪玩」,因此造成親子之間強烈不理解。
「冷靜、釐清、接受、共處」 化解親子衝突「四部曲」
留妘蓁進一步提出,化解親子衝突,可透過「四部曲」來緩解父母與孩子的緊繃狀態,透過「冷靜、釐清、接受、共處」四部曲,緩衝親子不安情緒。
1、第一部曲,「冷靜」。冷靜思考,會發怒是否因孩子上課模樣行為,與你期待有落差而感到不安,不是你所能掌控,而頻頻感到焦躁。
2、第二部曲,「釐清」。對於認真上課定義,你可能認為「眼睛」要盯著螢幕,但孩子覺得更重要的是「耳朵」聽覺。你必須試著了解,有些孩子屬於聽覺型、也有些是觸覺型;透過近距離觀察,更認識孩子學習模式。
3、第三部曲,「接受」。隨著線上課程普及化,更多教育科技介入,開發許多虛擬人物互動、聲音表達學習、podcast,不同於以往單向授課,父母必須準備好迎接新的學習方式,不斷嘗試與孩子多交流。
4、第四部曲,「共處」。親子長時間相處,彼此看見更多差異,學習到家庭每一位成員都是獨特生命個體,看見那些遺失的美好,取代爭辯,一起讓雙方「不帶有控制」的共處。
父母勿轉嫁情緒 嚴重須尋求醫療協助
留妘蓁最後提醒,疫情並不是孩子所造成的,父母別把情緒轉嫁給身邊最親近的人。若是真的無法處理,嚴重影響生活,也務必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幫助自己與家人度過困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8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諮商心理師留妘蓁說明,疫情大幅改變民眾生活型態,特別是家庭關係。上述媽媽重視孩子教養,給自己與孩子莫大壓力,間接影響家庭氣氛,也讓他與另一半婚姻岌岌可危,現代女性身兼母親與伴侶,雙重身分常讓人無法喘息,但換個角度思考,疫情期間慢下來檢視家庭困境,透過「關係互動調整」也能適時給予家庭關係和解的機會。
關注過多! 「遠距教學」引發親子互不諒解
留妘蓁提到,家長與孩子關係,因為在家增添緊張感及擔憂,某一個部分是由於父母在家關注的焦點,除了自身工作,還包括小孩學習狀況;一方面擔心孩子專心度與理解力,一方面又要提醒坐姿以及飲水餐食。而孩子也可能偶有放鬆、分心與疲憊,家長卻恐認為孩子「上課不認真、只想偷懶貪玩」,因此造成親子之間強烈不理解。
「冷靜、釐清、接受、共處」 化解親子衝突「四部曲」
留妘蓁進一步提出,化解親子衝突,可透過「四部曲」來緩解父母與孩子的緊繃狀態,透過「冷靜、釐清、接受、共處」四部曲,緩衝親子不安情緒。
1、第一部曲,「冷靜」。冷靜思考,會發怒是否因孩子上課模樣行為,與你期待有落差而感到不安,不是你所能掌控,而頻頻感到焦躁。
2、第二部曲,「釐清」。對於認真上課定義,你可能認為「眼睛」要盯著螢幕,但孩子覺得更重要的是「耳朵」聽覺。你必須試著了解,有些孩子屬於聽覺型、也有些是觸覺型;透過近距離觀察,更認識孩子學習模式。
3、第三部曲,「接受」。隨著線上課程普及化,更多教育科技介入,開發許多虛擬人物互動、聲音表達學習、podcast,不同於以往單向授課,父母必須準備好迎接新的學習方式,不斷嘗試與孩子多交流。
4、第四部曲,「共處」。親子長時間相處,彼此看見更多差異,學習到家庭每一位成員都是獨特生命個體,看見那些遺失的美好,取代爭辯,一起讓雙方「不帶有控制」的共處。
父母勿轉嫁情緒 嚴重須尋求醫療協助
留妘蓁最後提醒,疫情並不是孩子所造成的,父母別把情緒轉嫁給身邊最親近的人。若是真的無法處理,嚴重影響生活,也務必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幫助自己與家人度過困境。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8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