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路永續戰/業者拚永續苦的卻是加盟主 商管專家揭隱憂

▲零售通路作為最貼近消費者的場域,在永續浪潮中,積極運用通路的力量展現社會價值,然而,在眾多看似光鮮亮麗的環保永續行動中,背後仍存在許多隱憂。(圖/擷取自Pixabay)
▲零售通路作為最貼近消費者的場域,在永續浪潮中,積極運用通路的力量展現社會價值,然而,在眾多看似光鮮亮麗的環保永續行動中,背後仍存在許多隱憂。(圖/擷取自Pixabay)

記者鄭妤安/台北報導

零售通路作為最貼近消費者的場域,在永續浪潮中,積極運用通路的力量展現社會價值,然而,在眾多看似光鮮亮麗的環保永續行動中,背後仍存在許多隱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循環杯上路!「消費者信任」卻成其最大隱憂

根據環保署統計,各家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自今年1月1日起,必須提供消費者循環杯借用服務,並要求上述業者需要在2023至2025年時,逐年達到5%、10%、30%的門市覆蓋率。

公部門推動法規,督促業者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循環杯」也就開始進入民眾視野。據世界經濟論壇(WEF)預估,循環經濟將在2030年前帶來4.5兆美元產值,國際勞工組織(ILO)也曾說,循環經濟模式有機會為全球增加600萬個新的工作機會。

循環經濟所能達到的效益數字可能很可觀,然而,「循環杯」的發展,目前看來市場接受度仍未達一定程度,商管財經專家李世珍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就點出,「消費者信任」是循環杯推動窒礙難行的一大主因,能否有效清除污漬是一個問題,強力清潔劑的殘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業者使用的是不是環保清潔劑,則又衍生出第三個問題,最後,業者願不願意將成本墊高,把所有有關循環杯的流程做到天衣無縫後,又不將成本轉嫁到產品價格上,也恐成為最大的隱憂。

消費者對於這項永續時代下的產物最大的疑惑,就是業者的「品質管制(Quality Control)」,背後牽涉到流程檢驗、適用性、食安,甚至是法律問題,李世珍直言:「目前循環杯確實都還在實驗的階段,也不無被淘汰的可能。」

共創三贏卻是「剝削第四方」?

此外,各家零售通路在這一波波永續浪潮中,終極目標都是希望能夠在業者、消費者以及永續行動中共創三贏,然而,這卻容易導致第四方被剝削,也就是所謂的「加盟業者」。李世珍就透露:「某零售通路業者近年較為財務導向,力拚展店數字的成長,在KPI的權衡下,犧牲的就是加盟業者,這就是ESG衍生出的社會議題。」

無論是在執行永續行動,抑或是追求KPI,企業在展店的壓力下,加盟主若做不到要求內的事,容易遭到淘汰的命運,「不保障加盟主的收益,只有不斷的剝削,你覺得這個企業體健康嗎?」先不論整體零售通路市場是否飽和,同一間企業不斷以展店為目標,提高店數密度,最後還可能反而是被自家人打趴。

企業追求環保永續,卻逼加盟主吞下,而加盟主為了不被淘汰,大多也都乖乖的配合,甚至自掏腰包買設備、增加品項等,採取各種能夠提升競爭力的方式,「自己花錢增加營收,最後還要淪為被淘汰、被剝削的命運,這個財務指標正常嗎?」

台北市某零售通路加盟業者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也坦言,總公司確實會有要加盟主配合的行銷要求,加盟主再怎麼不願意,或感受到被剝削也都只能照辦,畢竟總公司提供know-how給加盟主,也算是一道創業捷徑,想要繼續這門生意,就只能想辦法埋頭苦做,「不過偶爾也很納悶,總公司要做永續,卻為了提高銷售叫我們多買一台咖啡機,明明小店只要一台就夠了。」加盟業者苦笑。

或許總公司與加盟主之間的問題本就存在多時,只是「永續」行動的良善,背後還是存在許多隱憂。

更多「通路永續戰」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