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蛋的哀傷2/你買的平價蛋背後真相 是血汗雞一生「監禁」

記者陳采沂/專題報導

雞蛋被視為窮人最能負擔得起的營養食物,據農委會統計,在台灣每人每年平均吃下300多顆雞蛋,等於一天會吃一顆蛋,不過把蛋吃下肚的同時,你知道產蛋的母雞,是如何被飼養的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截至2022年底的資料顯示,目前全台雞場在養戶數共2122場,在養隻數4522萬隻,其中傳統格子籠飼養方式占91.37%,剩下不到1成才是友善飼養。何謂「友善飼養」?共分三種,第一種「豐富化籠飼」,​​仍為籠養但空間較大,有棲架、蛋巢、抓扒區,提供雞隻活動空間;第二種「室內平飼」,雞在室內平放飼養不關籠,有棲架、墊料、產蛋箱;最後是「放牧」,雞不但可以在室內活動,還可以自由到戶外空間覓食、抓扒、沙浴、甚至築巢。

▲友善飼養方式(圖/NOWnews製表)
▲友善飼養方式。(圖/NOWnews製表)
近年來國際越來越重視經濟動物的福利,包括歐盟等許多國家也逐漸朝廢除格子籠雞的飼養方式前進,我國農委會雖然已在2021年修訂《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與指南》,卻沒有任何具體轉型期程,引發民間團體的批評。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公布國內占9成的主流格子籠雞飼養影片,畫面讓人感到相當不適。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的影片中,開放的雞舍裡面是整排層層疊起的雞籠,每格雞籠塞進3到4隻雞,每隻雞分到的空間不到A4紙張大小,連轉身都很困難,更別說要張開翅膀活動,除了居住空間緊迫,雞舍環境更是骯髒、臭味熏天,因為雞的糞便就直接從籠子的縫隙排下,不斷在地面堆高,甚至引來許多蚊蟲,很難想像提供餐桌上美味的雞蛋,是來自這樣惡劣的產出環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員寸舫筑表示,傳統格子籠飼雞舍,母雞因為沒有辦法展現自然天性,所以會有刻板行為,「牠們會很容易抑鬱、不安、會有挫折感,甚至容易生病。」除了飼養方式不人道,開放式的空間也容易引來野鳥,造成禽流感等疾病傳染風險。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助理教授林怡君也表示,都市的民眾不見得會看到生產者,也就是農民或經濟動物的辛勞,以至於消費者往往容易以「售價」來評估農產品,適不適合購買、或願不願意購買,而未曾去細究生產過程,「這其實滿欠缺食農教育的。」

下次當您在購買雞蛋時,不妨可以多想一想、多看看產地飼養方式,不但能給願意投資良好設備、與妥善管理雞舍的農民們,更多實際支持,也能避免成為血汗格子籠雞的幫兇之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