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全球佈局!台積電攜手歐洲赴德設廠 擴張計畫邁向全新維度

▲加入歐洲晶片合作不僅讓台積電成為真正的全球性企業,更將擴張計劃推向全球新維度(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加入歐洲晶片合作不僅讓台積電成為真正的全球性企業,更將擴張計劃推向全球新維度(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徐筱晴/綜合報導

台積電積極擴展全球佈局,進駐美國後,在歐洲建廠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以此滿足半導體業需求和政治壓力。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分析指出,台積電生產版圖橫跨三大州,使之成為真正的全球性企業,並將其擴張計畫推向全球新維度(New Global Dimension)。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燦鳴在《彭博社》刊文指出,台積電正計畫與恩智浦(NXP)半導體、博世(Bosch)以及英飛凌(Infineon)等半導體企業合作,在德國政府的補貼下組建合資公司,總投資將可能高達近100億歐元,建廠位置很可能在德國薩克森邦首府德勒斯登(Dresden)。關於歐洲設廠,台積電的正式回應是「仍在評估」。

若是計畫順利展開,加上先前在美國投資的400多億美元後,台積電將在台灣以外的地方投資超過500億美元,但目前在台灣的產能仍佔95%以上,這樣的風險使其必須在每一個製造據點找到正確的商業模式,既能滿足當地需求,又能確確保晶片技術的領先優勢,以及在晶片製造上的全球龍頭地位。歐洲與美國市場不同,最終可能使台積電的多元投資舉措合理化。

在半導體戰略方面,美歐兩個地區有些共同點,雙方都希望重獲製造半導體的優異技能,因此雙方都願意都願意花費數百億美元(或歐元)來吸引台積電前往設廠,包括提供租稅減免和便宜土地。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投資案的關鍵目的,是幫助美國追趕領先的半導體技術。但與美國不同的是,歐洲的目標是確保汽車工業的關鍵零件供應鏈,汽車工業是歐洲許多國家的經濟和政治重要產業。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造成嚴重短缺,凸顯了晶片對於汽車製造商的重要性。

高燦鳴在文中提到,台積電2020年宣布選擇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做為美國廠所在地,當時宣布的投資額是120億美元,但現在已經增為三倍,且可能「進一步加碼」。台積電向美國做出400億美元的承諾,投資原因包括蘋果(Apple)和輝達等主要客戶製造商都明示暗示,希望能從台積電美國新工廠購買產品。他們的晶片主要是邏輯處理器,應用產品從iPhone到人工智慧服務器等設備的組件。

但在歐洲,台積電會將重心放在12年前就推出的28奈米成熟製程,理由是大多數車用晶片仍使用這個技術節點,而台積電的28奈米晶片有更多的利基市場應用。高燦鳴表示,台積電在歐洲的戰略更有意義。

28奈米晶片至今廣泛用於感測器、微控制器、電波傳輸器等現在汽車配備所需的零組件之中,用來偵測路況、控制後照鏡、監視電池電力等。但這並不代表沒有新的應用,台積電的5、7或16奈米晶片。也會用於輔助駕駛、資訊娛樂等高階功能。行業觀察家麥克萊倫(Paul McLellan)就曾指出,「舊台積電晶圓廠不會消亡,它們會變成專業技術晶圓廠。」

台積電的主要美國客戶,蘋果(Apple)、輝達(Nvidia)、超微(AMD)每年都渴望技術創新,因為這能讓自家產品更強大,這也是邏輯處理器的關鍵賣點。另一方面,恩智浦、博世和英飛凌科等汽車晶片設計商致力追求更長的產品週期,車用晶片的設計需要細密的安全查核,整合在較為複雜的系統裡。汽車所需的電子零件比智慧型手機還要多,汽車業車輛升級的速度慢些,「因為有時更新的不一定更好」。

高燦鳴指出,儘管成熟製程占台積電營收大約10%,近七年才發展出來的製程,則占超過50%。台積電在市場份額方面仍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電動汽車以及在汽車中繼續部署感測器和電子設備是一種長期趨勢,也證明了押注歐洲是有其道理。再加上當地的合作夥伴和政府,幫忙分攤許多賭注,前往歐洲設廠,成了台積電難以抗拒的提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