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俄烏戰爭於2022年2月24日揭開序幕後,西方陣營針對俄國採取一系列制裁和孤立措施,作為回應,俄羅斯將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減少了約80%。俄國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並在2022年3月指示,中央銀行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對「不友好國家」運送天然氣等能源的費用,須轉用俄國盧布支付。
2022年4月,為了因應戰爭對石油市場帶來的震盪,國際能源署(IEA)從緊急庫存中釋放了 1.2 億桶石油。同年6月,歐盟發布了第6套制裁措施,包括全面禁止從俄羅斯海運原油和石油產品進口,同時呼籲成員國制定減少使用天然氣目標、進行能源市場改革,並召開特別會議,討論歐盟為冬季節省天然氣的緊急計劃。
2022年8月底,俄羅斯以維護管線為由,停止通過北溪天然氣管道向歐洲輸送天然氣,再度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飆升。

俄羅斯之所以將能源當成報復的利器,是因戰爭爆發前,歐洲就有約40%的天然氣和27%的石油來自俄羅斯,一下子銳減,能源價格因此飛漲,還引發後續一連串危機,許多歐洲國家都經歷了幾十年未見的通貨膨脹,生活成本節節攀升,罷工和抗議活動接二連三,迄今未息。

彼時歐洲面臨的情況有多嚴峻?若用希臘統計局去年10月公布的數據為例,當時希臘的天然氣價格創下歷史新高,年漲幅達到驚人的332%。英國終結能源貧窮聯盟(End Fuel Poverty Coalition, EFPC)則指出,有些行動不便的人甚至都不敢替自己的輪椅充電,因為擔心付不起電費。
如何生存成了弱勢人民在凜冬中的大問題,去年冬天,英國1名住在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的老太太艾琳(Irene)就被鄰居通報,用不起熱水和烹飪瓦斯,只能靠微型電暖器和吐司過活,恐有凍死、餓死之憂,要求社福機構介入。像艾琳這樣依靠社會福利金過活的獨居老人,根本無力應對急漲的物價,付不出高額能源費用的案例比比皆是。


什麼是可再生能源?
根據聯合國氣候行動官網、國際能源署定義,可再生能源是指「從自然資源中獲得的能源」,補充率高於消耗率,產生的有害氣體排放量遠低於化石燃料,還能從大自然不斷得到補充,每個國家或地區會依照其地理優勢,發展出最適合自己的能源種類。相較之下,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往往需要數億年的時間才能形成,燃燒時還會產生大量有害的溫室氣體排放,例如二氧化碳。
常見的可再生能源,大致可分為:太陽能(SOLAR ENERGY)、風能(WIND ENERGY)、地熱能(GEOTHERMAL ENERGY)、水力(HYDROPOWER)、海洋能(OCEAN ENERGY)、生物能源(BIOENERGY)等等。

2021年時,歐盟規定2030年的可再生能源,須占最終能源消耗總量的40%,但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數月,就已開始討論是否該將標準提高到45%。
全球能源智庫「Ember」預計,隨著太陽能和風力動能的增加,歐洲的化石燃料發電量將下降20%,特別自2018年以來,歐洲的太陽能產能已翻了1倍,並有望在未來4年內增長2倍。
國際能源署(IEA)在其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表示,數十年來,化石燃料產生了約80%的總能源需求,到了2030年這一比例將變為75%,到2050年將變為60%,而這僅僅是基於既定政策,如果各國落實舉措,甚至加快承諾的腳步,這些百分比還會更低。
當然,再生能源並非無敵,除了前期要投入大量資金和時間,遇到急切需求也不如傳統能源方便,發展還得視地區而定,不是有錢有時間就行;所以即便是歐盟綠能發展最優秀的國家,也是經過多年努力,才讓再生能源的占比步步攀升。只不過戰爭來的突然,面對蒲亭的野心,歐洲反應時間不多,只得緊抓再生能源這根救命繩,而能源安全也成為全球重中之重。
更多「俄烏戰爭一年」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