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到底是什麼?背後由來、意義報你知:致災威力僅次颱風

▲每年的5至6月,台灣常常會下起又急又快的「梅雨」,事實上梅雨的由來和背後意義帶有很多故事。(圖/記者葉政勳攝)
▲每年的5至6月,台灣常常會下起又急又快的「梅雨」,事實上梅雨的由來和背後意義帶有很多故事。(圖/記者葉政勳攝)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

根據中央氣象局定義,每年5月至6月是台灣的「梅雨季」,不過你有想過「梅雨」一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嗎?氣象局解釋,梅雨其實是東亞地區獨有的天氣現象,在世界上其他相同緯度的地區並沒有這種現象,其命名的由來是一種名為「黃梅」的水果,「梅雨」指的就是是黃梅成熟季節時下的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象局說明,梅雨一詞源自中國華中地區,每年6、7月,華中地區會進入一段汛期,氣候潮濕、多雨且容易氾濫,這段時間正好是黃梅成熟季節,因此在當地有「梅雨」之稱,而台灣和中國的華南地區雖然在5、6月也有降雨高峰,但一開始不是以「梅雨」稱呼,而是稱為「前汛期」

▲氣象局說明,梅雨一詞源自中國華中地區,每年6、7月,華中地區會進入一段汛期,氣候潮濕、多雨且容易氾濫(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氣象局說明,梅雨一詞源自中國華中地區,每年6、7月,華中地區會進入一段汛期,氣候潮濕、多雨且容易氾濫(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隨著戰後台灣大氣相關的科學研究領發展,學者們發現,台灣和華南地區在每年5、6月出現的降雨高峰,原因和發生的機制與中國華中地區的「梅雨」非常類似,台灣的學者便開始將這個時期的雨稱為梅雨。「梅雨」這個詞在氣象研究領域中大量出現,隨著相關研究在國際上被看見,「梅雨」這個詞也躍上氣象界的國際舞臺,並成為我們今天熟悉的名詞。

氣象局提及,「梅雨」其實是東亞地區獨有的天氣現象,在世界上其他相同緯度的地區並沒有這種現象。這種天氣系統在每年的5至7月發生,並隨著時間向北移動,相繼在台灣、華南、華中及日韓地區停留,每年的5、6月的降雨型態和機制,和3、4月時「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春雨」有顯著的不同,相比於春雨的綿綿細雨,梅雨非常兇悍,也容易出現高度致災的強降雨,是僅次於颱風的第2大天氣災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