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也能捐!光簽「器捐卡」還不夠 「3大類」捐贈方式一次看

▲除了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讓自己的器官再生後作為移植用途,也可以簽署腦部捐贈同意書,在沒有腦死的情況下,把大腦提供給腦庫保存。(圖/記者林志怡攝)
▲除了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讓自己的器官再生後作為移植用途,也可以簽署腦部捐贈同意書,在沒有腦死的情況下,把大腦提供給腦庫保存。(圖/記者林志怡攝)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不少民眾希望在離開人世後,還能幫助更多的人遠離病痛,因此選擇成為大體老師或是進行器官捐贈,但今(5)日台灣腦庫正式成立後,又多了「捐腦」一個選擇,但3種捐贈方式究竟差異在哪、捐腦實際上又會被拿去做什麼事,《NOWnews》請台灣腦庫協會的專家幫讀者一次看明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器官捐贈」和「捐贈腦部」有什麼不同嗎?

「器官捐贈」是在腦死的狀況下,才得施行的捐贈行為,而腦死僅佔所有死亡人數的1%,且捐贈後的用途是將功能完整器官摘取,移植給血型及組織配對相符之器官衰竭病患,即作為「移植」用途。

「腦部捐贈」則不是作為移植用途,捐贈條件也與器官捐贈大不同。台灣腦庫協會常務監事李立仁解釋,捐贈給台灣腦庫的大腦主要是作為「病理研究」用途的,腦死後的大腦因為蛋白質、DNR、RNA可能已經降解,是不能作為此用途的捐贈。

但李立仁指提到,如果是大體老師的話,只要家屬同意將腦部保留、不與火化,雖然蛋白質、DNR、RNA組成都已經改變,因為腦部的結構都還在,所以仍然是可以作為腦部研究用途的。

📍把大腦捐給腦庫後,會被怎麼保存呢?

李立仁說,當捐贈者往生後,會由醫師打開頭蓋骨、取出大腦後復原,並不會影響到儀容,這方面家屬可以不用擔心,而取出的大腦會加緊送往腦庫的研究單位,由腦庫的專家進行處理,其中一半會被放在福馬林中,作為病理切片用途、交給病理科醫師確認疾病情況。

另一半的大腦則會按照不同區域、切成厚度0.5到1公分左右的小片後,透過急速冷凍保存,並標記上病理科醫師診斷出來的疾病類別,供未來學者研究之用。李立仁提到,病理科醫師提供的診斷也會回饋到臨床端,讓臨床醫師比較生前診斷與生後的病理解剖,修正誤差、精進診斷。

此外,李立仁說,雖然最理想的情況下,希望在捐贈者過世後24小時內將腦部送達研究室、並完成急速冷凍保存,但還是會尊重家屬的意願處理,如果希望拉長停留時間,也可以把冰塊放在腦後、維持低溫,減緩降解過程。

▲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台灣腦庫)今(5)日正式揭牌,目前約可儲存150個大腦樣本。左起: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與其妻子、台灣腦庫協會常務監事李立仁等。(圖/記者林志怡攝,2023.11.05)
▲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台灣腦庫)今(5)日正式揭牌,目前約可儲存150個大腦樣本。左起: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與其妻子、台灣腦庫協會常務監事李立仁等。(圖/記者林志怡攝,2023.11.05)
📍健康的人也能捐贈大腦嗎?

雖說捐贈給腦庫的大腦是為作病理研究用途,但不一定是有病變的大腦才能被保存下來。李立仁說,研究除了生病的大腦外,也需要對照組,因此腦庫也很需要健康族群捐贈腦部,甚至是具有慢性病的亞健康族群也沒問題,唯獨罹患傳染病者的大腦,腦庫目前仍沒辦法接受捐贈。

李立仁解釋,以惡名昭彰的庫賈氏症(俗稱狂牛症)為例,幾乎全世界的腦庫都不敢收,主要是因為疾病傳染性與器械沾染問題,這種疾病的特質太過危險、器械甚至使用一次就得拋棄,若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研究,可能造成研究室的污染。

不過,世界上也有少數處理此類傳染病的腦庫,李立仁說,過去曾經前往此類單位參訪,這些研究室的人員在處理這些傳染病的大腦時,都是全副武裝的狀態,目前台灣腦庫的資源還不夠完備,或許等到未來準備更加完善的時候,再來考慮接手這類型大腦的可能性。

📍捐大體、捐大腦、捐器官可以一次搞定嗎?

對於有意願想要在生後持續協助醫學研究、或是讓自己的器官協助其他人活下去的民眾,能不能簡化捐贈流程,李立仁說,去(2022)年曾經舉行過此類研討會,但目前僅完成了大體捐贈與大腦捐贈之間的銜接,如果捐贈者先完成大體老師的捐贈簽署,腦庫會等到未來腦部不火化時,再保留下來作為研究之用。

因此,如果民眾想要把自己的遺體完全提供給醫療單位、不介意作為研究或捐贈用途,還是必須完成多種捐贈文書的簽署,比如大體老師、器官捐贈、腦部捐贈等,目前此方面的捐贈文書尚未整合,但李立仁說,這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如果民眾有意願協助台灣腦庫,也可以透過官網聯繫、簽署捐贈同意書。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