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影響力減弱!台商另謀出路 WSJ:以商逼政已無效

▲隨著更多台企轉向美國與其他市場,從而降低台灣對中國的依賴,北京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力正在減弱,其以商逼政的策略沒有奏效。(圖/美聯社)
▲隨著更多台企轉向美國與其他市場,從而降低台灣對中國的依賴,北京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力正在減弱,其以商逼政的策略沒有奏效。(圖/美聯社)

國際中心徐筱晴/綜合報導

近年來,因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台商大舉撤離中國、轉移陣地,向美國以及東南亞傾斜,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有外媒指出,雖然多年以來,北京當局透過讓台灣人民相信,其經濟前景與中國密不可分,以此贏得對台灣的控制,但近來北京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力正在減弱,其以商逼政的策略沒有奏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越來越多的台商開始轉向美國和其他市場,從而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其中一個跡象便是,美國在去年首次取代中國,成為台灣農產品的最大買家。晶片製造商台積電等電子產品公司也在向美國和其他非中國買家出售更多產品。

從台灣官方數據來看,今年前10月,台灣對美國的出口較2018年同期成長逾80%,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則下降1%,與10年前兩岸經濟迅速融合時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

台灣對外投資也發生變化,在2000年代初期,台灣資金主要流入中國,如今已果斷轉向東南亞、印度和美國。台灣政府數據顯示,2010年代初期,台灣每年對中國平均投資100億美元,2018年末急遽下滑,此後一直保持在50億美元左右,2023年迄今,台灣僅13%的投資流向中國,25%流向亞洲其他地區,近50%流向美國。

報導指出,儘管多年以來,北京希望透過讓台灣人民相信經濟未來與中國有著聯繫,藉此控制台灣。但有許多因素正推動著台灣重塑與中國的經濟關係。美國對中國採取的出口管制提高了從中國採購的成本,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禁止從中國採購。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美國企業也推動台灣供應商實現採購多元化,而中國工資的上漲也削弱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

而中國以其經濟影響力來懲罰台灣的行為,也使得台灣對中國出現情緒變化。像是中國禁止進口鳳梨等台灣農產品,並在2022年禁止石斑魚進口,並對赴台旅遊施加限制。這些限制反而適得其反,迫使台商另謀它路。

在台灣從事養魚業的張家升(Chang Chia-sheng,音譯)表示,10年前他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是中國,但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攀升,他將目光投向其他地方,自2018年以來,他對美國的銷售額激增4倍,他說,「在美國,事情似乎更好辦」。

台灣冷凍食品加工公司元家企業執行長顏志傑也表示,他的公司獲得了約7.5萬美元的政府補貼,用於向美國消費者行銷產品,他說,現在中國佔公司營收僅約3%。不過顏志傑表示,如果真的要考慮美中開戰風險及其對台灣的潛在影響,應該把賭注押在第三國,而非中國或是美國。

去年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進行一項對台商的調查發現,近60%的台商已經或者正在考慮將部分生產或採購遷出中國,這一比例明顯高於歐美企業。

自2014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對過度依賴中國深感擔憂,風向也開始轉變。台灣年輕人推動反服貿協議「太陽花運動」。台灣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上任後,更積極推動台灣經濟多元化。報導指出,雖然對於台商來說,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建設和運營新工廠既不便宜,也很艱難,但部分台灣商人顯然對中國心存芥蒂。在中國一家電子製造商擔任品管控制長達14年的邱先生(Leo Chiu)表示,自己在中國已沒有升職空間,2019年就返台,他的許多老同事也都離開,「先是習近平要下台,還有可能改變的,但是我覺得很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