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大不出來!便秘自己買藥就搞定?藥師詳解「3要點」搶救腸胃

▲現代人生活節奏緊湊,在飲食與作息都不正常的情況下,不少人也有長期便秘困擾。(圖/ingimage)
▲現代人生活節奏緊湊,在飲食與作息都不正常的情況下,不少人也有長期便秘困擾。(圖/ingimage)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節奏也越來越快,但腸道不見得能受得了,不少人都有早上「大不出來」的問題,長期便秘也容易讓人心情鬱卒、甚至腹痛。有些民眾會自行購買瀉劑,讓腸胃「通一下」,但濫用瀉劑可能會「越用越沒效」,甚至錯過嚴重疾病的警訊。究竟什麼時候該自己買藥、什麼時候看醫師,《NOWnews》請藥師一次說明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程度才是便秘?

有些人覺得,每天都要能排出糞便才正常,但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表示,其實每個人的解便習慣都不太一樣,兩天一次、一天兩次其實都是正常範圍,通常會以「每週排便次數小於3次」或「需要比較用力才能排出乾硬糞便」為判斷依據。

換言之,只要排便順暢且時間規律,基本上就不見得是便秘;李懿軒說,嚴重乾硬的糞便外觀看起來會像兔子大便一樣、呈現硬球狀,稍好一點的可能會是表面有凹凸或裂痕的香腸狀;便秘的其他症狀也包括排便困難、伴隨疼痛,或因為糞便無法排出而造成下腹脹痛等,有些民眾會出現殘便感。

📍便秘的原因有哪些?

李懿軒表示,便秘的原因主要與習慣食用低纖維質的食物、飲水量不足1000毫升、缺乏運動、便意強烈的時候沒有馬上排便等生活方面問題相關,或是情緒、某些藥物與營養補充品影響腸胃蠕動,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訊號,如結腸癌和糖尿病等。

📍便秘藥有哪些種類?

針對緩解便秘用的瀉劑類型,衛福部食藥署說明,較常見的總共有5種,包括刺激性瀉劑、鹽類瀉劑、膨脹性瀉劑、高滲透壓瀉劑、濕潤性瀉劑等,其中民眾較為熟知的浣腸、栓劑等,屬於高滲透壓劑,通過促使腸道水分增加、刺激腸道蠕動,來達到緩解效果。

李懿軒則提到,刺激性的瀉劑也相對常見,不過屬於比較後線的治療用藥,是直接作用於結腸、促進蠕動以達到排便效果的藥物,通常是晚上吃、隔天清晨就可排便,但可能會有水瀉、腹痛、脫水等副作用,不適合患有腸胃道阻塞、腹痛、噁心、嘔吐的民眾。

另一方面,鹽類瀉劑的原理是通過刺激腸道水分分泌,來達成軟便效果,常見成分如氧化鎂等,但有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的風險;濕潤性瀉劑通過界面活性劑原理,促進腸道內的油水混合、軟化糞便;膨脹性瀉劑則較為少見,能夠吸收水分、膨脹並促進排便,但作用效果較緩慢。

📍便秘可以買藥自己吃嗎?

李懿軒說,如果民眾出現便秘症狀,可以前往藥局或藥妝店諮詢藥師、購買瀉劑來緩解,而這類藥物通常建議「不要連續使用超過7天」,因為這些藥物都是作為一次性的緩解作用使用,通常很快就會有效,如果服用藥物後3到7天都還是有便秘症狀,就應該趕快就醫。

此外,李懿軒說,如果真的要連續使用超過7天以上,就會屬於比較連續性、持續性的用藥,建議還是要徵詢醫師建議,因為便秘不見得是常態性原因造成,也可能是其他器官堵塞的警訊,至於已經有強烈腹痛症狀出現的民眾,更要趕快就醫、千萬不能拖。

📍如何改善便秘?

至於已經有便秘問題的民眾,李懿軒建議,可以通過「排便訓練」來嘗試改善情況,最好排便時間是早餐後,民眾可於早上飲用大量開水後、坐在馬桶上,身體略向前傾,並以順時鐘方向按摩下腹部,以增進腸胃道蠕動,促進排便。

李懿軒也表示,含纖維素較高的食物及蔬菜類對於改善便秘也相當重要,如芹菜、豆類、甘藍菜、麵包、麵條、玉米、 燕麥、馬鈴薯及乳製品等,市售燕麥片製品也是合適的選擇,1公克的纖維(約一塊餅乾重量)可增加20倍的糞便量,可使糞便比較濕潤柔軟且量多,易於排出。

另一方面,李懿軒提醒,民眾每天建議攝取1500毫升以上的水份,且儘量避免自行調整藥物,長期使用緩瀉劑需諮詢醫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