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他的冷漠,當作你的懲罰

海苔熊

他偶爾出現,你經常打擾(至少你常常覺得自己是個打擾)你嘗試過不哭不鬧,好讓自己看起來,成熟得剛剛好。
可是每次總是又忍不住送出訊息,然後花一整個夜晚後悔。你跟自己說,不要把他的經過,困成你的生活,可是你還是忍不住日夜思索,並且日夜責備自己不要再思索。你好辛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部分的自己規定自己什麼都不要做,等待結果

●另外一部分的自己,又擔憂什麼都不做最後會是一場空

●還有一部分的自己,跟自己說你看吧又來了,又來到這個進退維谷的路口.

你、超、忙!

他不回應的時候,不是你的錯

你就是沒有辦法不去在意他。

他總是把冷漠當作回答,這個回答變成你的懲罰。你有時候真的很想要讓自己恨他、故意去想一些他不好的事情看能不能夠放下,但奇怪的是,你又會想到一些過去美好的事,結果變成更難以放下⋯⋯

你早就知道,其實每一個人都有選擇回應或者是不回應對方的權利;你告訴自己,要給他空間、時間;你在書上看到,像這樣一直傳訊息打擾,其實就是一種越界,可是你不能夠理解,既然你曾經走進他的城堡,為什麼現在對他的關心卻變成一種無理取鬧?

低自尊者經常會陷入一種,相當奇特的、怪自己和怪對方的反覆迴圈。一個研究指出,如果你是一個經常擔憂別人會不會不喜歡你的人,那麼你會很容易把別人的拒絕訊息,就是成為「都是我不好」[1];另外一個研究則指出,這樣的人也比較容易因為對方的某一個缺點,以偏概全地恨他[2],覺得他根本就是個爛人!

用白話的方式來說,就是你很容易:當他沒有回覆你或者是變得冷漠的時候,一下子覺得是自己的錯(怪自己),一下子又覺得是對方的錯總是不在乎你(怪對方)。但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當中並沒有誰對誰錯,只是他並沒有按照你的期待來給你想要的承諾。

溫柔以對的三個方法

倘若你發現,自己困在這樣的一個思索當中,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你逃脫?我稍微整理一下我過去寫的文字,羅列出三個方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1.怪給他的童年

這不是推卸責任,而是一種權衡之計。研究顯示,當你把悲慘的事件後果歸因於外在的因素的時候,自己會覺得舒服許多[3]。而這個方法就可以跳脫出前面那種「是我的錯還是他的錯」的鬼打牆,因為都不是你們兩個人的錯,而是他童年經歷的一些事情,產生他這樣子的個性。或許在他成長的經驗裡,分享出自己真實的心情並不會被接住,所以他習慣用冷漠和獨立,來面對所有靠近他的感情[4]。你給自己這樣的一個解釋,或許就會覺得好一些。

只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於,如果你要採用這個招數,得小心下面兩件事情:

●剛剛好的深入

有人聽完我上面說的那一段,便開始反駁:「可是他曾經跟我說那些,他都不會跟別人說的事……他說我是少數能夠聽到他內心聲音的人,為何這麼快又退回去?是不是我走太快了?」如果你內心曾經有這樣的想法,那麼恭喜你,你開始體會到兩個人自我揭露(self disclosure)的步調並不等同——這裡有好多種可能或許他在告訴你那段話之後,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不該說這麼多,有點後悔;或許他正在測試你是不是那個可以信賴的人;或許他的確只對少數人會講這樣的話,可是這已經是他城堡的邊界了,換句話說,如果你要進入他更深的內心世界,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但不論是上面哪一種可能,只要你開始察覺他的退縮,再多的逼迫也只會讓他更退縮,所以當你心中有滿腹疑問的時候,先練習照顧自己吧(可以看下面的另外兩點)。

●你不用當他的救世主

很多人有那種「救世主情結」,發現對方有悲慘的過去,就想要伸出手來照顧對方。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你沒有「一定要照顧他」的必須,他也沒有「一定得讓你照顧」的義務,然後更重要的是,他不一定現在想要面對這個問題、談論這個傷口,逃避可能是他現在最想做的事情,你得練習讓他做他自己生命的主人,「允許」他過辛苦的日子。很多時候放手是意味著,你允許他活在,他所選擇的痛苦之中。

2.想想自己要的是什麼

當你陷入糾結無法自拔的時候,先冷靜下來,想一想下面3個問題:

●你想要關心的是他,還是關心你自己?

●你真正需要的是關心他,還是關心你自己?

●你是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關心他,但實際上真正不安的是自己的匱乏?

想清楚這三個問題,就會發現很多時候答案並不在對方身上,而是在自己身上。

3.好好哭吧,好好恨吧

既然怎麼樣都是痛苦,何不讓自己糾結得舒服?如果你想念一個人,就想到底吧!如果你恨一個人,就花時間恨吧!反正是你的內在世界,給自己多一點溫柔也無可厚非。

當他無法如你所期待的,好好照顧你的時候,就算無法做到完全灑脫,你可以允許自己哭過氣過之後,好好過自己的生活。

海苔熊

延伸閱讀

[1]Downey, G., Freitas, A. L., Michaelis, B., & Khouri, H. (1998).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in close relationships: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rejection by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2), 545-560.

[2]Graham, S. M., & Clark, M. S. (2006). Self-esteem and organization of valenced information about others: The” Jekyll and Hyde”-ing of relationship partn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4), 652.

[3]Weiner, B. (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2(4), 548.

[4]Webb, J.(2018)。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張佳棻譯)。台灣:橡實文化 。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