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折扣戰4/兩大電商削價競爭 獨立書店夾縫中求生存

▲圖為位於嘉義市的島呼冊店。(圖/記者甘庭嘉攝,2023.04.20)
▲圖為位於嘉義市的島呼冊店。(圖/記者甘庭嘉攝,2023.04.20)

記者甘庭嘉/專題報導

網路書店博客來與電商momo互打圖書折扣戰,讀者看似買到優惠,但殊不知,越殺越低的折扣已讓出版業奄奄一息。3月底,十多家大型出版社連署要求文化部制定圖書折扣秩序制,要求圖書銷售不能隨意打折。其實獨立書店早就呼籲制定相關規範,然而未見成效。現在折扣愈打愈低,有時網路書店的售價,可能比小書店的進書價便宜,書店如何生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博客來在十多年前將書籍銷售價格定錨在79折,而2017年momo進場之後,一舉將書籍折扣拉得更低,折扣戰愈演愈烈,但是對於電商時不時便喊出66折甚至更低的折扣,對於進價都多落在7折或7.35折的獨立書店來說,除了感到無奈之外,位於嘉義市後站的書店「島呼冊店」店主林詩涵形容,他也常常會對於願意在書店消費的讀者感到「捨不得」。

網路書店折扣書價 甚至比獨立書店進書價還便宜

根據文化內容策進院調查,台灣2018年時的圖書平均定價是每本390元,2020年已成長為411元,「各類型圖書之定價有持續走高的趨勢」,儘管紙價上漲、以及現在書籍印量減少等都是造成書籍變貴的原因,但許多出版社也會將終端售價、也就是折扣過後的價格考量進去,因此書籍的定價便越來越高。

當書籍定價愈來愈高、而折扣愈打愈多的狀況下,導致因為進價高而大多只能維持以書籍定價作為售價、不做折扣的獨立書店來說,與網路書店的價差愈來愈大。

林詩涵分析,當以往書價為300到350元、若網路書店以79折銷售,與獨立書店的售價每本差距約80到100元,但當現在書籍定價普遍超過400元時,網路書店再將折扣打更低,雙方的價差會更大,客人接受率更低。

「我跟友善進書是七(指進書價為7折),但是我今天去打開momo,我可能發現我可以訂到五幾折或者六幾折的書,這一點非常的詭異」,現流冊店負責人洪沛澤表示,「這件事情不是一個健康的狀況。」

此外,林詩涵身為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的現任理事,而合作社供給全台灣260間以上的社員書店的書籍進書。林詩涵指出,今年為疫後年,然而觀察1、2月合作社的報表時,會發現整體銷售額較去年、前年衰退。換句話說,今年獨立書店的進書量比前兩年又更少了。

整體書籍銷售本就愈來愈困難的狀況下,無法與大通路的折扣作抗衡時,獨立書店的身存環境愈發艱辛。洪沛澤分析指出,大部分獨立書店都不只賣書、而是斜槓其他事業,「比如說我可能是餐飲部分會經營一些心力,因為我在業內,我自然知道說書的毛利跟成本跟進貨折扣這些事情,導致我一開始沒辦法很天真地說我只賣書過生活,所以我還是需要經營其他的。」現流冊店於去年底開業,而洪沛澤在開店之前便在九歌出版社擔任企劃編輯,現在身兼二職,同時為出版人及書店人,對於產業的觀察更加透徹。

「因為大部分人都還是要靠其他東西來活下來,那也會養成友善的進書量更少,更沒有議價能力,跟出版社也沒有更多的議價空間,導致惡性循環一直下去」,洪沛澤說。

對於書店的生存處境,在開店之後有更深刻的體悟,也意識到通路間的廝殺對於產業的不良影響,洪沛澤質疑,若持續拉低折扣,「我們再把書價往上提高,這個玩法能玩多久?整個出版產業在這樣子折扣的不斷的破壞下,我們會得到一個更好的未來嗎?」

▲圖為位於台北市大橋頭站附近的現流冊店外觀。(圖/記者甘庭嘉攝,2023.04.21)
▲圖為位於台北市大橋頭站附近的現流冊店外觀。(圖/記者甘庭嘉攝,2023.04.21)
獨立書店呼籲應規範折扣 或調降書店進書價

4月11日立法院召開「市場通路惡性競爭,文化產業的未來在哪裡?」公聽會,針對折扣戰影響,召集產、官、學同場討論如何因應。代表獨立書店方發言的小小書房店主劉虹風,除了提到書店早在2009年時便推動過相關的研討會,更提出兩個具體主張,包括認為應該要有折扣規範,也呼籲上游出版社能夠提供小書店更優渥的進貨條件。

「書的價格所反映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我們還有沒有需要去堅持這件事情?那如果我們沒有需要去堅持這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出版社覺得原價是一個虛的東西,認為可能九折才是真正想要賣的金額,那可不可以讓我們(書店)也有這個利潤,可以讓我們也能夠一起賣到九折?」林詩涵認為,出版社應該要面對實體書店的銷售困難,讓書店有與電商通路競爭的可能性。

如何共利、讓上下游都有合理的利潤,是在討論無論是末端銷售價格的規範、或是獨立書店希望出版社能夠調整小書店的進書條件時,需要考慮的事情。「在喊圖書定價的時候不是只是在談價格,其實在談的是怎麼共創一個共利的圖書銷售制度,才能夠讓這件事情不會變成是在環節裡面的誰又被擠壓到了,它不是一個互相被剝削跟被擠壓的過程」,林詩涵說。

書店是城市的文化指標 更能將閱讀深入偏鄉

劉虹風在公聽會上闡述意見時,也特別提出書店是城市、鄉鎮的文化指標,更說如果將書店的殞落視為文化危機,「我相信也不為過」。對於實體書店作為文化指表存在的重要性,洪沛澤指出,書店的重要性之一,在於可以展售的書籍比網路書店多,「你可能在網路書店要同時掃過1000本書其實不太有可能,你可以排行榜掃過100本,但是你永遠沒辦法像這樣子在一個架上看完1000本書,我覺得對於書是一種更平等的存在,這個可能是網路書店暫時沒辦法做到。我覺得書店能夠拓寬一般讀者對書的認知」。

除了「展售」書籍的功能之外,洪沛澤指出,書店、尤其時非連鎖的獨立書店,「能夠用最少的量體去深入城鄉差距比較大的地方」,除了有機會把閱讀給推到偏鄉,也可以更靈活的與當地產生連結互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