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虛擬資產漸進式納管 不能只寄望金管會

▲近年來,不少國家都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交易祭出管制措施,台灣也正式納管,金管會將於9月底前公布指導原則,並要求業者訂出自律規範。(圖/擷取自pixabay)
▲近年來,不少國家都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交易祭出管制措施,台灣也正式納管,金管會將於9月底前公布指導原則,並要求業者訂出自律規範。(圖/擷取自pixabay)

記者顏真真/特稿

台灣虛擬資產監理終於跨出一大步,由金管會擔任虛擬資產平台的主管機關,只是初期先不立專法及不列特許行業,而是採「指導」與「自律」雙管齊下,等產業成熟或是國際組織有更新規範再做滾動檢討,這也讓人質疑這樣的「佛系」監管有用嗎?對業者來說,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就怕金管會出手太重,難以生存下去,但對消費者來說,也擔心業者是否有足夠自制力及約束力?金管會「指導原則」監管力道是否足夠?但相信金管會也面臨兩難,得在「監管」與「創新」中取得平衡,加上這又是全新領域,各國也陸續在建立監理制度,因此,金管會也只能且戰且走,邊走邊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只是,既然要納管,就要有一定成效,不能只是半吊子,政府也不能把燙手山芋丟給金管會就不管。虛擬資產與傳統金融業還是有很大差別,又不斷在演進發展,金管會是否有足夠監管資源,還有跨部會支援,都影響未來監管的成效,最怕就是各部會互踢皮球,相信這也是業者及投資人最不樂見的情況,畢竟各部會主掌業務及資源不同,人才也各有專精,要能跨部分支援協助,才不會使得政府納管虛擬資產的立意大打折扣。

其實,金管會成為虛擬資產平台的主管機關並不意外,因為虛擬資產納管已成趨勢,只是目前世界各國並未有一致的作法,在沒法杜絕之下,剩下的路就是合理的納管。但就如學者所言虛擬資產變化多樣,很容易依不同功能、行徑有不同變化及運用,怎麼管理是個大學問,更需跨部會協商。

不過,就台灣過去的經驗來看,只要跨部會協調及納管,效率都不高,常常變成灰色地帶、三不管地帶,而虛擬資產的核心是金融商品及服務,並涉及到金流及財產權益,因此,最有能力及經驗管理這些問題的,就是金管會,可是連學者都提出警告,這前提要給足人力與資源,才不會讓監管變成災難,效果大打折扣。

從國際趨勢來看,各國主要國家監理機關也都需要投入大量監理資源,像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Gary Gensler之前就積極爭取24億美元撥款,以增聘170名員工,打擊虛擬資產等新興領域「不當行為」,並向國會呼籲,有必要提供SEC更多資金,來跟上技術創新的步伐。

此外,以目前來說,金管會在初期只將申報洗錢防制的25家平台業者納管,其他像是境外平台、個人幣商及小規模交易所都未納入,引發業者擔憂,因為這不僅造成不公平競爭,更可能出現監理漏洞,要如何讓國際交易平台願意落地台灣,接受金管會的監管,恐怕也是一項困難的挑戰,這也是金管會必須思考的問題。

國民黨立委李貴敏提到,歐美或中國大陸對於虛擬資產及相關技術的衝擊與因應早已嚴陣以待,就連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也早已確定虛擬資產的納管及規劃,香港、新加坡更積極爭奪虛擬資產基地、創新中心的龍頭地位,目前全球最大虛擬貨幣交易所幣安公司就計畫到香港設分公司,新加坡也早從2020年1月起,允許在當地運營加密貨幣交易業務的公司,可申請「數字支付代幣」牌照。

既然虛擬資產納管勢在必行,也已確定由金管會來主管,不僅立委呼籲,專家也認為政府總是要等到出事,才從「除弊」角度要監管,應該更早一步思考國家產業政策定位, 尤其面對新興科技帶來的新形態產業與金融新樣貌發展,可參酌各國規範及我國市場特色,建立一套適合台灣的監管制度。因此,如何協助業者跨領域發展及具有競爭優勢,能讓監管與創新並存,也能同時保護消費者、投資人的權益,是政府應思考的方向,相信也是市場對政府有所作為的期待。

更多「虛擬資產納管」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