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量表難通關!政府擬放寬標準 醫師吐真心話:問題根本沒解決

▲近期巴氏量表修改標準的議題延燒,醫師則認為,巴氏量表本身的通關門檻無太大問題,重點在於整體制度不夠完善。(示意圖/ Pixabay )
▲近期巴氏量表修改標準的議題延燒,醫師則認為,巴氏量表本身的通關門檻無太大問題,重點在於整體制度不夠完善。(示意圖/ Pixabay )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

巴氏量表雖作為民眾申請外籍看護和長照服務的重要評估文件,但在現實操作上卻令醫師、病患家屬感到無比困擾,而衛福部、勞動部近期開會表示,未來有望針對3類需要長期使用長照服務的族群放寬門檻,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更是拋出「重新檢討巴氏量表」的議題,對此《NOWnews》也實際詢問醫師,「巴氏量表」令人感到窒礙難行的原因,以及醫病的困境為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提及,巴氏量表目前的難題大致有2類,一是「分數差一點」就通關,病患家屬和醫師在溝通上容易產生矛盾甚至糾紛,二是「急性病無法立即開立巴氏量表,而是要觀察病人半年的症狀」,上述兩項原因嚴重都可能造成「醫病對立」,蘇一峰強調「醫生只能照著法條走、公事公辦,但苦到的還是費心照顧病人的家屬們」。

蘇一峰分享,過去他曾替一名Covid-19的長者開立巴氏量表,但文件到政府手中時,卻因「急性病要觀察半年」為由駁回,不僅家屬無奈,醫師也無法多做什麼。蘇一峰提及,其實巴氏量表的分數限制並無不合理,但對門診醫師來說,包括是否正常大小便、穿脫衣物,其實沒辦法完全評估,有時只能「聽家屬講,但又擔心家屬說謊,真的通融讓他過關,還有可能面臨政府傳喚、調病歷的後果。」

▲(圖/擷取自Pixabay)
▲對醫師來說,若評估巴氏量表不通關,嚴重會出現「醫病對立」的情況,因此面對不熟悉的患者,醫師常推託評估服務,也讓家屬四處碰壁。(圖/擷取自Pixabay)
蘇一峰指出,上述種種問題都困擾著醫病雙方,尤其是許多醫師在面對不夠熟悉的病人時,當家屬要求做巴氏量表,都會抱著不想負責的心態,將評估全轉交給復建科、神經科、重症科或骨科等醫師,但後面的醫師同樣是面對不熟悉的病人,也不一定會願意幫忙,進而導致家屬四處碰壁,甚至要透過較偏激的行為發洩壓力,「巴氏量表難通關並非評估項目或分數,而是整個制度帶來的負面效應。」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龍也提及,通常熟悉的病人無論巴氏量表是否通過,經由溝通都能有好的結果,但不熟悉的病人則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向家屬說明「要做評估可以,但可能無法通過」等內容,對醫師來說,「很多差點過關的家屬,都會希望醫師通融一下,讓人很兩難。」此外,過去也有醫師勾結仲介開立過關的巴氏量表,然後抽成賺外快,陳龍認為「可能真的有利可圖,但多數醫師不會想抱著可能被政府質詢的心態賺這種錢。」

針對近期「檢討巴氏量表」議題,蘇一峰補充,2023年5月,三總有醫師因巴氏量表評估不通過,遭到患者家屬毆打,當初衛福部開會2天結論是「沒必要修改」,但如今侯友宜一拋出政策,又馬上開會要放寬,「不覺得很奇怪嗎?」蘇一峰強調,台灣已逼近超高齡社會,未來只會有更多人需要受到照護,而年輕人又是國家不可或缺的重心,如何適時把制度完善,讓年輕人無後顧之憂的安心上班,才是首要課題,光檢討巴氏量表,無法直接根除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