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食材沒驗出「米酵菌酸」!醫揭1關鍵質疑:代班廚師做了什麼

▲寶林茶室信義A13食物中毒案,多人食用炒粿條、河粉,有8例重症驗出「米酵菌酸」,但食材檢體中,「米酵菌酸」卻呈陰性。(圖/記者張勵德攝)
▲寶林茶室信義A13食物中毒案,多人食用炒粿條、河粉,有8例重症驗出「米酵菌酸」,但食材檢體中,「米酵菌酸」卻呈陰性。(圖/記者張勵德攝)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

寶林茶室信義A13相關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累計28例中毒,其中2人死亡, 5人住進加護病房,衛福部日前表示,有8例重症驗出「米酵菌酸」,但粿條、香蘭葉、在來米粉等檢體中,「米酵菌酸」卻呈陰性,對此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重症醫師蘇一峰指出,米酵菌酸產生有不少「先決條件」,或許當天「代班的廚師做了什麼?」值得探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一峰昨(30)日在個人臉書發文表示,米酵菌酸產生是有先決條件的,「細菌需在油脂的中性溫暖環境中一至兩天」,也就是說「先炒好的粿條擺著一天後,拿出來賣就符合條件」。

▲針對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蘇一峰發文質疑「代班的廚師做了什麼?」值得探討。(圖/翻攝蘇一峰臉書)
▲針對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蘇一峰發文質疑「代班的廚師做了什麼?」值得探討。(圖/翻攝蘇一峰臉書)
蘇一峰直言「就算冷凍的粿條有菌,只要拿出來炒完馬上食用還是沒有毒」,不免讓他質疑,「代班的廚師做了什麼呢?」貼文一出網友們回應熱烈,「這個很關鍵耶」、「前一天炒好的粿條放室溫沒冷藏,隔天加熱給客人食用就符合條件了吧」、「醬汁遮住了味嗎」、「感覺應該要好好調查越南廚師」、「有沒有可能是一次炒完沒冰?」

針對「米酵菌酸」,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研究員林中英博士指出,米酵菌酸是來自於「唐菖蒲伯克氏菌」所產生的代謝物,但唐菖蒲伯克氏菌並非是罕見的菌株,經常出現在植物、土壤、水中,但要製造出最強的毒素「米酵菌酸」則還需要以下條件。

📍溫度為攝氏22~33度之間

📍食物的酸鹼值為中性

📍含鹽量低於2%以下

📍需維持1至2天繁殖

至於代班廚師,據了解,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的正班周姓廚師案發期間休假,因此由台北車站店胡姓廚師在3月18日至26日代班,3月19日至23日卻接連出現食物中毒,胡男稱店內有什麼食材就用來烹煮,食材不夠則由老闆黎仿軒叫貨。目前黎仿軒、王姓店長、代班胡姓與周姓廚師已被限制出境出海。

▲「米酵菌酸」毒素是罕見毒素。(圖/NOWnews社群中心)
▲「米酵菌酸」毒素是罕見毒素。(圖/NOWnews社群中心)

更多「寶林茶室疑食物中毒案」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