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杯來了1/手搖飲年產40億個垃圾 業者新系統助減量

甘庭嘉/專題報導

手搖飲、外帶咖啡是台灣人日常,環保署2011年統計結果指出,我國每年用掉15億個一次性飲料杯,2021年環保署再次調查,結果指出,國內一次用飲料杯使用量每年約40億個,相隔十年、飲料杯使用量暴增超過兩倍,十分驚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何推廣一次性杯減量成為環保署的頭痛課題。環保署除了在今年推出自備杯優惠5元的措施外,更進一步要求部分業者於明年1月1日起,開始於一定比例的門市提供循環杯讓消費者使用,然而無論是環團或是業者們都紛紛指出,循環杯是新型的商業模式,包含清洗與物流在內,有諸多環節,要讓循環杯可以真的「循環」、達到環保的效果,除了循環杯業者們要一一克服這些環節之外,最重要的,其實是要民眾能夠去熟悉並願意使用循環杯。

2016年從台南發跡的好盒器,由一群擁有設計背景的大學同學共同創立,目的想要解決「為了被丟掉而被製造出來」的一次性杯問題,開始研究並推行循環杯。在台南實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兩年前北上,與台北市環保局、桃園市環保局等多個地方政府、以及大型通路如麥當勞等合作,在台北市公館商圈、桃園市府周圍推行循環杯。

好盒器共同創辦人宋宜臻受訪指出,一次性容器會被廣泛使用是時代的產物,1955年美國雜誌《生活Life》刊登了這樣的一張照片:一個家庭將拋棄性塑膠容器拋向空中慶祝,象徵時間自由、不再被家務束縛,「在那個時代它有它的時代意義在,也不是一個對或錯的問題」。

「但是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我們要處理的可能反而就是環境的問題,可能一次性容器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是最佳解了,它在那個時代是、但在這個時代不是。」宋宜臻說,這個時代有比較好的科技技術,當面臨環境問題,因而要去重新思考外帶是否有不使用一次性容器的方法,「那我覺得循環容器可能是其中一個方法。」

「這其實是消費的革命時代!」循環杯業者、環海淨塑品牌行銷經理李佩郁表示。環海淨塑推出「塑環真」循環容器品牌,在與全家便利商店討論研發逾一年後,今年3月率先於新北市板橋的門市導入,至同年10月底,全台已有近270家全家門市提供「塑環真」循環杯讓大眾租借使用。

「塑膠本身沒有罪,只是可能使用方式不對而已。」李佩郁說,台灣人喜歡喝咖啡或是手搖飲,「我們真的很想要取代塑膠這樣子的方式」、「希望可以用借用的方式,讓大家不要用紙杯、或是塑膠杯,可以用循環杯,以借用的方式打造出一個循環的體制,大家借用杯子過後,經過回收系統再經過清潔,可以再重複使用。」

為了減少一次性杯的使用,環保署推出「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政策,除了今年7月起要求提供消費者自備飲料杯優惠5元的措施外,更要求連鎖便利超商及連鎖速食店,明年1月1日起,需在至少5%的門市提供免費循環杯供消費者借用,提供循環杯的門市佔比逐年增加,一次性杯年度減量率要達到15%,減量率要求也是逐年增加。

「循環杯」是什麼?民眾多還不太熟悉。根據環保署的定義,循環杯指的是「店家提供可重複清洗使用之飲料容器及杯蓋」,隨後環保署也在新聞稿中進一步解釋,循環杯其實就像餐廳內用餐具一樣,民眾外借杯子享用完飲料後再歸還,可減少一次性垃圾產生,讓環境無負擔。

因應民眾對於這種重複性使用的飲料杯所提出的疑問,宋宜臻指出,好盒器在推廣的過程中,收到最多的消費者問題就是食安疑慮,所以他們配合食藥署的要求,找清洗廠商及進行第三方檢驗,就是希望讓民眾安心,而環海淨塑做得更徹底,建置了全台灣迄今唯一一條專門清洗循環杯的清洗產線。

除了業界的努力,環保署也在11月發布「循環(外借)杯良好服務指引」,強調循環杯的清洗流程須符合衛福部的「餐具清洗良好作業指引」,盼消除民眾疑慮、進而有意願使用循環杯。

食安問題固然是政府及業者必須要克服並向消費者說明的議題,然而此議題之外,對於整個產業的供應鏈是否已成熟健全、是否足以因應政策要求的通路業者須達到的供應量體,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唐安表示擔憂。 

唐安指出,目前產業建置還不完全,不只民眾對於循環杯都還不熟悉,投入這個領域的企業也很少,「我們未來會越來越需要這樣子的產業,我覺得現在比較缺乏的可能就是對於這個產業,我們該怎麼樣投入資源或是補助」。

「真的在投入這個算是比較新的商業模式的企業,並沒有到很多,應該不超過五家。」唐安認為,台灣未來會越來越需要循環產業,如何投入資源讓產業繼續擴大,不要只是現在的這幾家在做而已,「我覺得後續政府需要投入更多資源」。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談減塑減廢,記者康仲誠攝,20221004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記者康仲誠攝。
整個循環杯產業,包括生產、物流、回收逆物流、最後到清洗,供應鏈上的業者都要因應新的商業模式,缺一不可。被問及台灣的循環杯供應是否足以達到政府希望達到的量,宋宜臻說,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在沒有需求被訂定出來之前,大家都在觀望,要進一步跳入比較困難一點,「但在政策訂下來之後大家紛紛跳進來了。」

她進一步舉例,過去政策未推出之前,好盒器去向清洗業者談合作時,往往因為需清洗的杯子數量不夠而遭拒,「沒有供應,也就沒辦法給出服務」,但在政策定出來了以後,供應鏈上的廠商看到未來的需求量,便開始研發因應,「我覺得那個供應量是會給得出來的。」

李佩郁也提出類似看法,她認為目前業者及供應鏈還正在因應法規慢慢開始做,啟動性還是需要有一些時間,目前就是營造出希望大家可以加入循環杯這個產業的氛圍。「最困難的部分其實是物流」,李佩郁指出,一般提到逆物流多是指退貨,但是如果逆物流要處理的是使用過的杯子,就不太方便,「真的蠻麻煩的」。環海淨塑目前依靠全家的物流體系進行循環杯的供應,未來若要擴大提供循環杯的通路,勢必要進一步解決物流問題。

要讓循環杯的商業模式運作起來,供應鏈是一大挑戰,業者們也都在想盡辦法克服找解方。但除此之外,要讓循環杯達到循環的關鍵,其實是民眾要願意去使用。

被問及現行政策還缺哪些配套措施,李佩郁直言,期許政府在循環杯政策上,應多透過管道好好去宣傳推廣,「好的事情可能說一次只有一些人聽,但如果說第二次說第三次說第四次,十次,那就可能更多人聽到了,所以我們希望他們可以一直、一直宣傳這件事情,把這件事情變成生活的常態,普及這件事情。」

「循環這個概念,就是必須要具備規模,才能帶來方便性。」麥當勞採購物流管理部資深經理廖喬偉指出,要讓民眾願意使用循環杯,就要讓循環杯的租借站點夠多、夠密集,才會夠便利,當使用率高了,企業投入成本有回收,才會促成一個好的循環。

對於布點要足夠密集一事,唐安舉Youbike及共享機車為例說明,循環杯的概念有些類似,因此她認為前期需要政府投入資源,讓循環杯在各個城市都很容易租借,「這樣才會有更多人會去使用這樣的服務」。擴大服務範圍、讓民眾知曉循環杯的存在,是當務之急。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執行秘書王嶽斌受訪回應,除了舉辦循環杯良好服務標誌票選活動之外,明年一月一日起政策上路後,會與通路業者們合作推出一系列體驗活動,「我們不會只有做一次,我們會有一波兩波三波」,活動詳情還待討論。

王嶽斌強調,需要持續的推廣才會導致行為的改變,希望透過與業者合作,讓民眾在沒有自備杯但還是想要做環保的時候,願意去使用循環杯,這需要一些體驗活動,讓民眾了解循環杯的方便性、並且安心使用,這不是一次性的活動可以處理的,希望持續跟業者合作。「希望這個東西慢慢的推廣,慢慢讓大家可以接受」,王嶽斌說。

《NOWnews今日新聞》日前也實地到台北市公館商圈的循環杯租借機台外直擊,觀察約20分鐘,期間皆無人前來借用或歸還循環杯。儘管明年1月起,連鎖便利超商及速食店依規定須在一定比例的門市提供循環杯服務,但是距離循環杯普及、民眾養成使用循環杯的習慣,還有一段路要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