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養童悲劇/安置兒更需要愛!缺失恐「生長凍結」:掉髮眼神呆滯

▲社工經歷超過10年的范小姐,試著解析關於「安置兒童」不安的內心世界。(示意圖/翻攝Pexels)
▲社工經歷超過10年的范小姐,試著解析關於「安置兒童」不安的內心世界。(示意圖/翻攝Pexels)

記者周淑萍/綜合報導

剴剴虐死案引起社會大量關注,出養安置的兒童成為討論焦點,擔任社工超過10年經歷的范小姐,接受《NOWnews》採訪,試著解析關於「安置兒童」內心的世界,她提到這群孩子就是內心不自覺隨時準備戰鬥、或是逃跑的小鬥士,情緒反應會特別敏感。在幼兒的階段,高壓不安的環境下,情感的剝奪,沒有足夠的關愛,甚至會出現生長「凍結」狀態,壓力落髮、眼神呆滯都有可能會出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范小姐提到,需要被安置或是出養的孩子,就是在原生家庭受到虐待,不管是肢體虐待、精神虐待或是情感的疏忽,他們本身就有創傷,會更加敏感。如果以神經系統來講,安置的孩子交感神經容易敏感,難跟人建立安全的關係,所以很多安置的兒少,會被診斷有過動症,其實那只是他的創傷反應,無法集中,會對環境的刺激特別敏感。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圖/記者周淑萍攝)
▲需要被安置或是出養的孩子,就是在原生家庭受到虐待,他們本身就有創傷,會更加敏感。(圖/記者周淑萍攝)
「安置兒隨時準備戰鬥或逃跑」

這樣的行為就是像是隨時準備好戰鬥或逃跑,孩子不知道眼前這個人值不值得信任,他們甚至沒有擁有過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當了解這些孩子的發展脈絡,這些問題行為就是他們的自發出來的生存策略。

范小姐舉例,像是偷東西,尤其是喜歡藏食物,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匱乏,所以有「擁有」的機會時就要趕快預備起來。她說,一個從受虐環境下逃出來的的孩子,他們只想要活下來求生存,怎麼管得了課業,怎麼會想說要調整情緒。

「自殘,讓他們覺得還活著」

至於自殘也的確有可能,是讓他們感覺到自己還活著的方式,有時候孩子已經麻木到不會站,也不會逃,就像走在半夜的路上,看到遠方的車燈,整個嚇到呆住,沒有痛的感覺,也沒有意識到要逃。

范小姐解釋,「那就是進入到一種凍結的狀態」,看到血流出來,反而讓他們覺得有一種存在感,這其中當然還有一種附帶的收穫,也許會引起老師的或家長的關注,反過來思考,為什麼這個孩子需要引起關注,那肯定就是匱乏,如果不搞點事情出來,可能沒有人會留意到他的存在。

▲小孩、幼兒、背影、嬰幼兒、牽手、家長。(圖/Unsplash)
▲幼兒的照顧上除了吃飽之外,沒有關心、關懷,情感的剝奪,也會造成幼兒的發展停滯。(圖/Unsplash)
「幼兒感受不到愛,會逐漸凋零」

安置兒童從0~18歲,安置的階段,兩歲以下會送保母,2~12歲會找寄養家庭,然後12歲以上大多都是到青少年的機構或者家園。其中幼兒的照顧上除了吃飽之外,沒有去關心、關懷,情感的剝奪,也會造成幼兒的發展停滯。關懷情感的連結,對於兒少的依附關係很重要。

照顧幼兒要提供的,不只是生理上的吃穿,還有心理上的撫慰跟情感連結,也就是「依附關係」,如果保母沒有給他足夠的愛,孩子可能就會逐漸凋零,停止生長,他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也感覺不到有人可以保護他。

幼兒在早期發展,第一個就是建立對他人或世界的信任感,如果信任感被剝奪,內心便會覺得,原來沒有人會保護他,沒有人會照顧他,這個世界對他是具有傷害性。

▲龍年第三個節氣「驚蟄」,將在3月5日正式報到,「驚蟄」顧名思義就是上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象徵春天的開端。(示意圖/取自Pexels)
▲需要安置的兒童,在不穩定的寄養環境下,為了生存可能會停止生長,就是像熊進入冬眠,是一種為了等待春天醒來的生存模式。(示意圖/取自Pexels)
「不安,讓他們進入冬眠」

進入安置體系本身就有發展性的創傷,如果安置體系的照顧家庭或者照顧替代資源,還給這群孩子貼標籤,對這些孩子而言,可能就會出現退縮、反抗,然後又增加收養、寄養家庭的照顧負荷,於是就變成轉換安置的頻率增加。

主要照顧者的機會增加,孩子從頭到尾都沒有辦法跟一個母親或重要他人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他肯定活得很害怕,即便他沒有意識到,但當下只能想辦法生存,那停止生長就是一種方法,就是像熊進入冬眠一樣,是一種為了等待春天醒來的生存模式。

這樣的情況就像是成長激素開始停止,生存的本能或生存的能量降低,降到最低只能維持現在的生命,所以頭髮也不會長,然後眼神呆滯,或者沒有情緒表現,就是呈現麻木凍結的狀態。

【出養童悲劇系列報導】

出養童悲劇/直擊兒福聯盟3.7億內湖辦公室 首曝資產45億有2原因

出養童悲劇/大型NGO資產不輸上市公司 法人無貸款買房深意公開 


出養童悲劇/台灣人年捐716億!資源不均 低收公益組織夾縫求生

出養童悲劇/社工職場危機!加薪也沒用 最佳解法國內早有案例

出養童悲劇/安置兒更需要愛!缺失恐「生長凍結」:掉髮眼神呆滯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如果您或家人、朋友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害或性騷擾的困擾,或是您知道有兒童、少年、老人或身心障礙者受到身心虐待、疏忽或其他嚴重傷害其身心發展的行為,請主動撥113,透過專業社工員處理,救援受虐者脫離危機。
※ 拒絕暴力請撥打:113、110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