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養童悲劇/台灣人年捐716億!資源不均 低收公益組織夾縫求生

▲台灣人捐款力驚人,2022年個人捐款總額達716億元,平均每2個成年人就有1位捐款,卻始終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圖/取自Unsplash)
▲台灣人捐款力驚人,2022年個人捐款總額達716億元,平均每2個成年人就有1位捐款,卻始終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圖/取自Unsplash)

實習記者柯乃瑜/綜合報導

台灣捐款力驚人,根據公益責信協會發布的捐款調查報告顯示,台灣 2022 年的個人捐款總額達到 716 億元,在 18 歲以上的民眾中,等於每 2人就有1位捐款,2021年的捐款總額更高達1092 億;不過捐款數字雖高,資源卻嚴重分配不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公益觀察 2023:交織的暗影》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國人捐款對象最大宗仍是「兒童」達到35%,其次的「老人」及「身心障礙」也有 18%。兒童作為捐款對象的首選反映了社會普遍對兒童福利的重視,但隨著生育率的下降以及高齡人口和身心障礙者比例的上升,資源分配的不均問題逐漸凸顯,經濟資源集中在兒童群體,讓高齡及身心障礙人士服務資源量能不足的情況已成一大隱憂。

▲35%捐款流向兒童,其次是老人與身心障礙者各18%。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資源分配不均的擔憂漸增。(圖/取自《公益觀察2023 交織的暗影:臺灣民眾捐款調查報告 》)
▲35%捐款流向兒童,其次是老人與身心障礙者各18%。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資源分配不均的擔憂漸增。(圖/取自《公益觀察2023 交織的暗影:臺灣民眾捐款調查報告 》)
不僅捐款資源傾向特定對象,受款組織類型也有不同。樂知公益慈善協會計畫執行長吳慧盈分享了實務型組織與倡議型組織的差異性,同樣是面對台北市的800名街友,實務型組織會以量為主,一個個服務有需要的個案;倡議型組織則是選出幾個較有代表性、故事性的街友提供服務,並根據這幾名街友的故事進行後續的議題延展,他指出,兩種組織類型的量能與性質有極大差異。

實務型組織通常直接提供服務給個案,倡議型組織則是更著重於提高大眾對特定議題的認識和關注,這類工作雖然影響深遠,但在短期內不易顯示出直接的成效。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前執行長、民進黨立委林月琴提及,實務型組織有明確的服務成果可以提供檢視,民眾看得見成果,自然可以青睞並給予資助;由於倡議型組織是透過議題吸引關注,在大眾眼中容易淪為「喊口號」,光靠理念較難感動人,也就更加不易募得款項。

▲實務型組織直接服務個案,成果顯著易獲資助;倡議型組織提升議題關注,但因成效較難立即展現,通常不易募款。(圖/Unsplash)
▲實務型組織直接服務個案,成果顯著易獲資助;倡議型組織提升議題關注,但因成效較難立即展現,通常不易募款。(圖/Unsplash)
吳慧盈也表示,有些募款順利的團體有資金在市區買大樓、買地,為個案提供更穩定的支援,而收入較低的公益團體為了優先將資源挹注在服務個案身上,卻還得想盡辦法申請各種方案,才能提供足夠的服務;還有公益團體因為沒有私有建物,不時遭遇租約到期、得四處搬遷的窘況,更甚者還得面臨營運的困難。

要改善公益團體間捐款分配的不平衡問題,吳慧盈建議,公益團體可以提供明確的捐款使用報告和活動結果,讓捐款者能夠看到他們的資金如何被利用,以及這些資金所產生的具體影響。此外,也可以透過教育活動、工作坊、公開講座等方式,讓大眾了解到倡議型組織在社會福利中的作用,增加大眾對社會不同需求的理解,進而鼓勵他們支持更多元的項目和團體。

他也以自己服務的樂知公益慈善協會為例,鼓勵公益團體可以與政府單位建立合作關係,比如他們會承接社會局的個案,從而提升公益項目的效果和範圍,「我們也希望說藉由社會局的一些肯定,然後讓民眾知道,我們樂知是真的有在做事的」,如此一來可以吸引更多的捐款和支持。

【出養童悲劇系列報導】

出養童悲劇/直擊兒福聯盟3.7億內湖辦公室 首曝資產45億有2原因

出養童悲劇/大型NGO資產不輸上市公司 法人無貸款買房深意公開 


出養童悲劇/台灣人年捐716億!資源不均 低收公益組織夾縫求生

出養童悲劇/社工職場危機!加薪也沒用 最佳解法國內早有案例

出養童悲劇/安置兒更需要愛!缺失恐「生長凍結」:掉髮眼神呆滯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如果您或家人、朋友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害或性騷擾的困擾,或是您知道有兒童、少年、老人或身心障礙者受到身心虐待、疏忽或其他嚴重傷害其身心發展的行為,請主動撥113,透過專業社工員處理,救援受虐者脫離危機。
※ 拒絕暴力請撥打:113、110
 
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