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農產行銷 吳芳銘:強化出口導向農業

▲嘉義縣副縣長吳芳銘不只行銷觀光有一套,更對農業政策導向有具體看法。(圖/記者陳鐘聲攝 , 資料相片)
▲嘉義縣副縣長吳芳銘不只行銷觀光有一套,更對農業政策導向有具體看法。(圖/記者陳鐘聲攝 , 資料相片)

記者陳鐘聲/嘉義報導

針對接連及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農產品產銷問題,已經造成國內農民困境與怨聲載道,連總統府秘書長陳菊都跳出來指責農委會,但農政單位好像仍然只有從台北看天下的玩數字遊戲,彷彿提不出較好的具體的作為;嘉義縣副縣長吳芳銘認為,應強化出口導向農業根本解決農政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芳銘直指,近期農業問題無他,就在於市場機制未能發揮其應有的職能;1970年以前,台灣豬肉價格經常大幅波動,消費者怨聲連連,時任農復會的前總統李登輝發表論文指出,豬肉價格波動主因在於農家飼養規模過小,肉品市場未能有穩定的貨源,且養豬農戶的市場連結度過低,導致個別生產者未能依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政府開始建立毛豬拍賣市場,鼓勵大規模養豬,開始有穩定的貨源供應,養豬農戶掌握市場訊息,台灣豬肉市場價格趨穩定。

吳芳銘表示,台灣是淺碟型市場,農產又極易受到氣候與天然災害影響,若要農業產銷平穩,首先就必須於供給面部分建立穩定的生產供貨體系,再鼓勵農友、合作社與農企業,前往海外開拓生產基地,透過異地種植,結合台灣本地生產,共同滿足國內農產需求的穩定供給;其次,因台灣市場過小,且人口結構老化與少子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未來國內農產需求只會緩慢衰退,不會再增加;所以,台灣本土與海外生產基地共同生產,並同時滿足國內與國際市場的需求,同時必須推動出口導向農業,讓國內與國際的生產、國內與國際的市場,均能充分連結,才能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職能,進而協調供需平衡。

台灣今年水果盛產,肇因去年的水果價高,今年盛產而無處銷售,可能會造成農民心態上的退却,導致明年的產量可能供不應求,其實對市場供需平衡而言,都是不正常的現象,如此惡性循環對台灣都是一種傷害;吳芳銘指出,唯有開拓市場,才能為台灣農業創造新的成長動力,要拓展市場必須了解What`s to be done?所以吳芳銘提出5項主張。

「積極推廣推Global GAP認證」:Global GAP已是國際農貿交易最基本的認證要求,現在不管是越南或泰國,農產品要暢旺出口,就要推動GAP,若要擴大嘉義農業出口,勢必得提高嘉義農產的規格,使其與國際接軌;「依作物類型成立農民組織Corporatist management」:歐美均有以作物類別成立的農民組織,如美國許多州均有「小麥農協會」,或「香吉士農協會」。台灣除畜產領域有養豬協會、養雞協會外,種植業部分似乎沒有類似的農民組織,以作物類型組織農民團體(「鳳梨農協會」、「香蕉農協會」),將有利農政單位對農業概況的管控(種植量、產量等)。而組織化的農民 (organized) 亦可亦能發揮集體協商的力量,與盤商、採購商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與更優惠的交易條件。而政府之相關補助,亦以此團體為發放對象。未加入團體、私自種植者(典型的賭徒),則無法獲取補助。

「強化農產檢疫工作」:現階段台灣農產出口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檢疫,諸多優質台灣農產品由於未能符合進口國檢驗標準,因此無法順利出口;地方農政單位應積極與防檢局、藥毒所合作,提高農民的用藥紀律;「擴大農地釋出」:扶植專業農的同時,對於想擴大生產規模的農民,應予以積極協助,嘉義青農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勞動力與農地,開放農業外勞問題涉及中央權責,我們只能積極爭取;許多青農出現找不到合適之出租耕地的問題。農地問題不但是農業處自身的問題,但我們同時也需積極結合地政處與社會局,鼓勵老農釋出農地,出租予青農。社會局最重要的角色在於,讓老農無需擔憂其安養問題,願意將農地釋出。

「落實登記制」:如同漁塭養殖和牡蠣養殖一樣,採取登記制,且在天然災害發生時,得憑以救助與低利融資措施,以平均國內消費量為基準,在額度內登記栽種,若發生供銷失????或天然災害得以補助,在超過額度外者,不予補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