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的夜間經濟之所以沒落,主要來自於市民生活形態改變、經濟景氣不佳,及消費模式改變所影響。商研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所長黃兆仁就曾指出,台灣近年景氣不佳,加上人民愈來愈重視養生,開始早睡、「戒宵夜」,都影響了夜間經濟活動,但並非所有活動都瞬間停止,在業者改變經營型態,或從實體通路服務轉為線上服務之下,都可以維持夜間經濟市場。不過夜生活或多或少都背負着道德污名,經常讓人聯想到治安犯罪、毒品甚至是酒駕等問題。如何在發展夜間經濟與民眾權益間取得平衡並不容易,而夜間市長的功能,就是擔任政府、業者與居民的溝通橋樑,平衡各方利益與權益,在守住城市活力的同時,確保市民日常生活不受干擾。此外,政府在夜間經濟的角色,可嘗試從「管理者」重心稍微移轉為「推動者」,例如舉辦夜間購物節、規畫慶典煙火秀、活化展演空間夜間運用、鼓勵專業人士舉辦夜間藝文活動,另外更應該積極推動多元支付環境吸引遊客消費、參考運數據修正大眾運輸時間、積極推動酒後代駕,避免行車安全等工作。夜生活絕非罪惡,反而是讓城市風貌更多元的管道,更是台灣希望走向觀光大國時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台北市經濟近年成長停滯,市長的節流與還債,卻導致城市競爭力沒有明顯提升,夜間經濟的確有機會成為改變的起點。
